英語六級考試清華大學出版社三聯生活周刊
❶ 《三聯生活周刊》、三聯出版社、三聯書店關系
《三聯生活周刊》的前身為鄒韜奮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創辦的《生活周刊》,1995年,時逢鄒韜奮先生誕辰100周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繼承《生活》周刊的傳統,於1月14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於北京復刊,恢復出版了《三聯生活周刊》,其定位是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做中國的《時代》周刊。它的辦刊宗旨是「以敏銳姿態反饋新時代、新觀念、新潮流,以鮮明個性評論新熱點、新人類、新生活」。欄目豐富,涵蓋現代生活方方面面。
中文名稱:三聯生活周刊
語 言:中文
主管單位:中國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編輯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創刊時間,1925年10月
出版周期:每星期一
國內刊號CN11-3221/C
國際刊號ISSN1005-3603
郵發代號:82-20
定 價:12元
總編輯:樊希安,副總編輯:潘振平
主編:朱偉;副主編:李鴻谷,舒可文,苗煒
三聯書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簡稱三聯書店) 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鄒韜奮、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創立的活躍於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
三聯出版社:
上海三聯出版社是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著名出版社,也是中國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主管的上海三聯書店系國內著名出版社,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上海三聯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其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主要讀者對象,以「真誠生活、認真讀書、追求新知」為宗旨,出版中外人文社會科學著譯、高品位文化類讀物。
❷ 三聯生活周刊中的新觀點是什麼意思
《三聯生活周刊》的前身為鄒韜奮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創辦的《生活周刊》,1995年,時逢鄒韜奮先生誕辰100周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繼承《生活》周刊的傳統,於1月14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於北京復刊,恢復出版了《三聯生活周刊》,其定位是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做中國的《時代》周刊。它的辦刊宗旨是「以敏銳姿態反饋新時代、新觀念、新潮流,以鮮明個性新熱點、新人類、新生活」。欄目豐富,涵蓋現代生活方方面面。 中文名稱:三聯生活周刊 語 言:中文 主管單位:中國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編輯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創刊時間,1925年10月 出版周期:每星期一 國內刊號CN11-3221/C 國際刊號ISSN1005-3603 郵發代號:82-20 定 價:12元 總編輯:樊希安,副總編輯:潘振平 主編:朱偉;副主編:李鴻谷,舒可文,苗煒 三聯書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簡稱三聯書店) 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鄒韜奮、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創立的活躍於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 三聯出版社: 上海三聯出版社是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著名出版社,也是中國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主管的上海三聯書店系國內著名出版社,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上海三聯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其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主要讀者對象,以「真誠生活、認真讀書、追求新知」為宗旨,出版中外人文社會科學著譯、高品位文化類讀物。
❸ 關於三聯書店出的書
關於書店的介紹網路有詞條: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簡稱三聯書店)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國家級出版社。它的前身是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先輩鄒韜奮先生等人在上海創立的三家書店,即成立於1932年7月的生活書店、1936年的讀書生活出版社和1935年的新知識書店。在三、四十年代,它們都是著名的進步書店。1948年10月,三家書店在香港合組而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1年起,三聯書店一度與人民出版社合並。1986年1月起,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成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直屬的綜合性出版社。2002年4月,成為中國出版集團的成員之一。
三聯書店設有3個圖書編輯部室、4個雜志編輯室,以及經理部等 職能部室,共14個部門。在職職工103人。
三聯書店的傳統是以出版社會人文科學的著譯圖書為主,兼及性質相近的實用書、工具書,包括用文學藝術形式表現文化、學術理念的圖書,還擔負出版海外學者和國際友好人士的著作,體現了以「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特色和品位。近年又在高等教育、科學技術、中小學實驗教材、教輔類圖書開辟了新的領地。還在電子出版領域多有開拓,成立了專業的「多媒體出版中心」,還出版《讀書》、《愛樂》、《三聯生活周刊》、《競爭力》(三聯財經)4種期刊,在中外讀者中有良好影響。
三聯書店近幾年年均出版新書 300餘種。自1986年至2001年,累計出版各類圖書5000餘種。出版的《隨想錄》(巴金著)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傅雷家書》十多年來暢銷不衰,已出版100多萬冊。
三聯書店總部設於北京美術館東街22號的三聯書店辦公大樓,並在北京、武漢、鄭州、杭州、濟南、沈陽、哈爾濱、汕頭、大連、昆明、南寧和南京等十幾個城市設有分銷店。
三聯出版的圖書以高品位、高質量而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和喜愛,很多圖書還獲得了國家圖書獎、亞洲太平洋圖書金獎等國內、外圖書大獎。三聯書店至今共出書六千餘種,每年平均出版新書三百多種,重印書一百五十多種。
三聯書店出版的《讀書》月刊、《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月刊和《競爭力》月刊、《人才與財富》五本雜志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的影響。
三聯書店秉承"生活·讀書·新知"的宗旨,於1979年創辦《讀書》雜志,亦學亦思,以學帶思,裡面的文章無論說古道今,還是釣深探微,總是透露出一種嚴肅的人文關懷。二十年多年來《讀書》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十分鍾愛的一本雜志,始終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是同類刊物中當之無愧的帶頭刊物。
1995年出版的《三聯生活周刊》,定位在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有中國的《時代周刊》之稱。
1993年創刊的《愛樂》,為國內頗負盛名的唯一一本古典音樂評論雜志,擁有高素質的音樂評論撰稿人,深受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創刊於2002年的《競爭力》月刊,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創立的第一份財經期刊,以獨家調查、深度分析、客觀評述為辦刊宗旨,創刊之初已頗具影響力。
三聯書店始終以鄒韜奮先生創辦生活書店的宗旨——「竭誠為讀者服務」為店訓。鄒韜奮先生強調「服務精神是生活書店的奠基石」,強調經營管理,長期以「讀者的一位好朋友」自視,還早在1935年就開辦了電話購書業務,以方便讀者,這在全中國是首開先河。
關於出書資料,他們有官網 www.sdxjpc.com 瀏覽需要注冊,我就沒有看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❹ 請問:我想上北京打工,怎麼才能解決住的問題
這個不是問題,如你自己找的話可能一開始有點摸不著頭腦。最好這版邊有人接應你。
你的要求不高,權工作應該不是問題。中關村那邊就要好多電腦買場。但在應聘時千萬不要把你的真實意圖說出來,否則會認為你心不在焉,學完了就走人。肯定不會要你。
❺ 三聯生活周刊是那個出版社
《三抄聯生活周刊》的前身襲為鄒韜奮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創辦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聯書店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於北京復刊,其定位是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欄目豐富,涵蓋現代生活方方面面。
中文名稱
三聯生活周刊
語 言
中文
主管單位
中國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編輯單位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創刊時間
1925年10月
出版周期
每星期一
國內刊號
CN11-3221/C
國際刊號
ISSN1005-3603
郵發代號
82-20
定 價
12元
主 編
朱偉
摘自網路
❻ 如何在北京找工作
我們當今的年輕人就要有一個趕闖趕乾的精神!你應該知道這句話吧;「外面專的世界很屬精彩」。我們一定要在這個精彩的世界去享受精彩!也就是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社會實踐之中去。我勸你不要守著一個單位而自我感覺良好,而是到外面的世界再去闖!我們一定要改變以前的就業觀念;
從前是就業終身制——現在是終身就業制
從前是單向選擇——現在是雙向選擇
從前是企業人——現在是社會人
從前是從一而終——現在是從頭再來
從前是感性思維——現在是理性思維
從前是依存、依靠——現在是自主、自立。
當然;我們要學會在頑強地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東西時,也能夠有足夠的胸懷包容自己不能改變的東西。然而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有足夠的智慧去分清楚什麼是自己可以改變的,什麼是自己不能改變的。
當你不能調整風向的時候,你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及時調整自己的風帆。
我的建議是,無論是去那個單位,你都不會做多久的,你就會換單位。(如果你是年輕人的話就是這樣)所以你先去一個好「跳槽」的單位。再一個一個的「跳」。在跳的當中增長你的能力和才幹,顯示出你的價值來。
可能說的不好,只願你心情高興。祝;身體健康!
❼ 胡堅的主要作品
經濟學
1.胡堅、王海平主編:《國內金融發達城市金融產業促進政策比較研究》,中國人口出版社,2010年1月。
2.王鐵軍,胡堅主編:《中國中小企業融資28種模式成功案例》,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7月。
3.胡堅:《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多維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pp302;
4.胡堅、陶濤:《日本金融:危機與變革》,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pp229;
5.胡堅:《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再崛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pp217;
6.胡堅:《欣欣向榮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pp376;
7.胡堅:《轉變中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台灣)大秦出版社,1996年12月,pp365;
8.胡堅:《日本金融市場》,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5年10月,pp157;
9.胡堅、劉偉、叢培國和江明華:《當代資本主義的財產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pp250。
文學
1.胡堅:《飛過滄桑的蝴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pp269。
2.胡堅:《愛的答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pp280。 1.(美)傑克·弗朗西斯和羅傑·伊博森著:《投資學全球視角》(胡堅等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2.(美)彼德.紐曼等著:《新帕爾格雷夫辭典--貨幣金融卷》(第一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譯,胡堅教授主持),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pp835。
3.(美)威廉·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胡堅譯),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2001年3月,pp400。
4.(日)林華生:《日本在亞洲的作用》,(曾剛譯,胡堅審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pp244。 1.胡堅:「供應學派兩個主要經濟模型述評」,厲以寧主編:《西方經濟思想評論》(第二輯),商務印書館,1990年,pp97-123。
2.胡堅:「90年代以來的中國金融改革--步驟與走向」,晏智傑、寧騷、李玉主編:《面向21世紀的中國現代化--課題與展望》,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pp120-140。
3.胡堅:「林華生(日)著:《日本在亞洲的作用》(中譯本)序言」,2000年10月,北京大學出版社,pp3-7。
4.胡堅:「中泰兩國金融體系比較及未來發展」,北京大學泰國研究所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泰關系--紀念中泰建交25周年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2月。
5.胡堅:「風險投資機制建立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北大論劍》,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年7月。
6.胡堅:「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2002)」,蕭灼基主編:《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
7.胡堅:「第一章 退市機制與股市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韓志國、段強主編:《退市機制--市場壓迫還是壓迫市場》,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
8.胡堅:「對女性學學科教學、學生培養和課程設置的一點思考」,魏國英、王春梅主編:《女性學理論與方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pp133-139。
9.胡堅:「從亞洲金融危機看腐敗的危害」,計高成主編:《世界反腐風雲備忘錄》,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6月,pp277-284。
10.胡堅:「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規律與趨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第2輯),2002年9月,遼寧人民出版社。pp5-19。
11.胡堅、孫素民:「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2003)」, 蕭灼基主編:《2003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pp355-368。
12.胡堅:「王曙光:《金融自由化與經濟發展》序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pp1-3。
13.胡堅:「加入WTO對於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王長勝主編:《經濟信息綠皮書——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0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
14.胡堅:「從亞洲金融危機看腐敗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張保民等主編:《亞洲地區的行政改革》,澳門理工學院、澳門特區行政及公職局出版,2003年10月。
15.胡堅、秦娟娟:「中國國際資本管理制度變化」,王長勝主編:《經濟信息綠皮書——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04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16.胡堅、高飛:「中國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4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pp265-281。
17.胡堅:「王學東:《商業房地產投融資與運營管理》序言二」,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18.胡堅、郭國聖:「中國香港地區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5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pp81-100。
19.胡堅、梁志隆:「中國香港地區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6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20.胡堅:「序言」,韓玲慧:《經濟發展中的銀行體系》,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4月。
21.郜全亮、胡堅:「2006年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7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6月。Pp343-368。
22.胡堅、郜全亮:「東盟經濟合作背景下的中國與泰國經貿與投資關系」,傅增有、薄文澤主編:《中泰關系30年:回顧與展望》,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8月。Pp126-131。
23. 胡堅、楊霞:「澳門金融業的現狀即未來發展方向——兼論金融海嘯對於澳門金融的影響」,李向玉主編:《騰飛的澳門:回歸十年的回顧與展望(社會卷)》,澳門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Pp313-320頁。
24.胡堅:「論澳門產業結構的適度多元化發展」,楊允中、饒戈平主編:《國家十二五規劃與澳門特區的發展——紀念《澳門基本法》頒布18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出版,2011年7月。
25.胡堅、王智強:「中國女性勞動力教育回報率問題研究——基於heckman模型和分位數回歸的實證分析」,魏國英、馬憶南主編:《亞洲女性論壇報告——性別平等與女性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如無特別註明,均為獨立完成)
1、「論發展經濟學中的結構主義和新古典主義思潮」,《經濟科學》,1992年第2期,pp67-72。
2、「『評斯拉法對李嘉圖『不變價值尺度』難題的解答」,《經濟科學》,1993年第1期,pp67-71。
3、「英美銀行兼營證券業務的爭議及其發展概況」,《經濟學動態》,1993年第6期,pp57-60。
4、「發展市場經濟與轉變思想觀念」,《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3年第1期,pp39-41。
5、「目標與人--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觀念更新與轉變」,《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3年第2期,pp54-62。
6、「大陸、香港、台灣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的比較研究」,《高等教育論壇》,1994年第1期,pp20-26。1993年5月28日(美國)《世界日報》先行刊載。
7、「B股與其相關市場的聯動關系」,《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pp36-48。
8、「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規律與上海的選擇」,《經濟科學》,1994年第2期,pp9-14;並被編入國務院研究室財金貿易研究司課題組「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專輯」,《經濟研究參考》1994年第115/116期。
9、「發展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科的關系」,《經濟評論》,1994年第4期,pp29-32。
10、「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指標評估體系的基本設想」,《經濟科學》,1995年第2期,pp38-43。
11、「讓經濟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pp22-23;1996年6月29日《文摘報》轉載。
12、「香港與廣東省的金融互動關系」,《國際金融研究》,1995年第5期,pp18-21。
13、「1997年之後香港繼續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幾個問題」,《銀行家》,1995年第2期,pp8-11。
14、「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pp65-69。
15、「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的失業問題」,《經濟學動態》,1996年第1期,pp25-31。1995年11月9日《華南早報》(香港)先行刊載。
16、「台灣發展亞太金融中心的歷程」,《銀行家》,1996年第2期,pp8-12。
17、「日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經濟評論》,1996年第3期,pp84-90。
18、「香港--面臨挑戰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6期,pp16-17。
19、「香港與亞洲其他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關系」,《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7期,pp25-27。
20、「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運作」,《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8期,pp24。
21、「九七臨近話匯豐」,《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9期,pp17-18。
22、「中銀集團--香港金融市場的支柱力量」,《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10期,pp35-36。
23、「過渡時期香港的股票市場」,《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11期,pp19-21。
24、「論亞太地區多層次的國際金融中心體系」,《經濟科學》,1996年第6期,pp67-72。
25、「日本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改革與調整」,《經濟問題》,1996年第11期,pp46-49。
26、「東京國際金融中心的現狀與前景」,《銀行家》,1996年增刊,pp9-12。
27、「香港回歸在望,更上層樓--96年經濟、金融回顧與97年展望」,《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1期,pp30-32。
28、「中國因素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2期,pp28-29。
29、「1997年前後的港台金融關系」,《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3期,pp24-25。
30、「香港上海,比翼齊飛」,《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4期。
31、「過渡時期香港銀行業監管體制的演變及未來發展方向」,《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5期,pp24-26。
32、「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其前景展望」,《經濟問題》,1997年第4期,pp32-34;《華人月刊》(泰國),1997年7月號,第18期。
33、「談中國因素對香港證券市場的影響兼論今後兩地證券市場互動的方向」,《證券市場導報》,1997年第3期。
34、「回歸在即,紅籌更紅」,《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6期。
35、「台灣發展亞太金融中心的歷程及最新進展」,《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8期。
36、「從亞洲金融危機看反腐倡廉」,《中國監察》1999年第9期。《澳門日報》,1999年3月28日、4月4日、4月11日分上、中、下三部分連載。
37、「談我國金融市場開放與金融風險防範意識的培養」,《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38、「中國應增強金融實力」,《中國國情與國力》,1999年第7期,《新遠見》1999年第4期轉載。
39、「風險資本投資機制與高科技產業」,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經濟活頁文選(理論版):為高科技產業走向市場搭建橋梁》,1999年第14期,總第16期(1999年7月);《會計之友》2000年第1期。
40、「從加入WTO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看我國銀行業構建中的幾個核心問題」,《中國金融》,2000年第6期。
41、「亞洲金融危機與國際金融體系三大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經濟問題》,2000年第4期。
42、「論在西部大開發中消除城鄉差別的基本戰略」,《寧夏科技》,2000年第3期,第18頁。
43、「中國經濟的光和影」(中日文雙語),《新瀉大學經濟學年報》第25號(2001年3月印刷出版)。
44、「香港存款保險制度建立的爭議及對內地銀行業的啟示」,《經濟科學》,2001年第4期。
2004年3月被收入中國國情調查研究中心主編:《中國現代銀行核心競爭力培育與創新運營成功模式全集》第二集1579-1584頁。
45、「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動因探討」,《經濟界》,2001年第5期。
46、「在不同學科的交匯點行進」,《當代經濟科學》,2001年第5期。
47、「存托憑證發展的國際趨勢及其在中國資本市場流通的可行性分析」,《南方金融》,2002年第1期。
48、胡堅、楊素蘭:「國際金融中心指標體系的構建――兼及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9月(第40卷第5期)。
49、胡堅、郭國聖和林宛潔:「進入WTO與兩岸金融的契機與挑戰」(上),《信用合作》(台灣)第79期(2004年1月20日)。
50、胡堅、郭國聖和林宛潔:「進入WTO與兩岸金融的契機與挑戰」(下),《信用合作》(台灣)第80期(2004年4月20日)。
50、魏子力、胡堅:「基於網路的信息與證券市場監管」,《經濟科學》,2004年第2期。
51、胡堅、高飛:「保險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中國的借鑒」,《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52、魏子力、胡堅:「行為金融理論回顧及其前沿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4年第31期。
53、「金融業改革和開放進程中需保持金融穩定」,《銀行家》,2004年第4期。
54、胡堅、錢宥妮:「中國消費者短視行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2005年4月)。
55、胡堅、董曦明:「西方干預理論述評――兼論西方外匯干預理論在我國的實用性」,《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2005年5月)。Pp17-23。
56、劉洋、胡堅:「中國期貨市場流動性的實證研究」,《經濟科學》,2005年第3期(2005年6月)。Pp54-。
57、胡堅「近期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調整的重點及其影響」,《南方金融》2005年第8期。
58.胡堅、錢宥妮:「政府在日本金融制度演化中的作用」,《北京行政學院學報學報》(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第3期(總第43期)。
59.胡堅、董曦明:「匯率目標區在外匯干預中的作用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CSSCI來源期刊),2006年第3期(總第167期)。
60.胡堅:「積極發揮工會作用 建設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中國政治類全國核心期刊),2006年第20卷增刊。
61.卜紫洲、胡堅:「我國銀行卡業的產業結構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2.胡堅、董曦明:「銀行往來關系研究理論及啟示」,《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3.胡堅、郜全亮:「國際證券交易所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南方金融》,2007年5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4..胡堅、趙翔:「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途徑」,《南方金融》2008年8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5.胡堅、呂鵬博:「上海股市與香港股市的連動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12月,(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
66.胡堅、楊霞:「澳門金融業邁向何方」,澳門社會進步協會:《九鼎》,2009年第4期,總第18期。
67.李繼民、胡堅:「經典產業組織理論框架下我國保險行業的SCP 範式研究」,《商業時代》(《中文核心期刊要要目總覽》經濟貿易類核心期刊),2010年第32期。
68.李繼民、胡堅:「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績效與規模經濟——基於2004-2007年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6期,總第371期。
69.胡堅、王智強:「通貨膨脹影響因素研究——基於Pr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財政研究》(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2010年11月。
70.胡堅、王智強:「房地產業公司治理與績效關系研究」,《商業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經濟貿易類核心期刊),2012年第5期。
71.胡堅、楊光、王智強:「我國政府財政支出擠出效應研究》,《商業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經貿類核心期刊),2013年第8期。 (經濟學與金融學)
1、「第二屆證券市場暨金融市場理論與實務研討會簡介」,《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2、「90年代發展中國家外資流入規模增大利弊並存挑戰尤多」,《中國城鄉金融報》,1995年4月19日。
3、「新加坡香港角逐亞洲第二大國際金融中心」,《中國城鄉金融報》,1996年3月20日。
4、「香港基金市場的發展」,《金融時報》,1997年5月18日。
5、「香港經濟騰飛的奧秘」,《經濟工作通訊》,1997年第17期。
6、「金融業的發展對香港經濟的作用」,《經濟工作通訊》,1997年第20期。
7、「東南亞金融危機給予我們的啟示」,《金融內參》,1998年1月13日(總73期)。
8、「人民幣變動的趨勢與中國經濟」,(日)《東海日中貿易中心通訊》,1999年第1期,總第165期。
9、「也談實行個人金融財產實名制」,《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4月16日。
10、「要用政策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中國改革報》,1999年6月29日。
11、「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動因探討」,《海淀政協文件資料匯編》(中關村發展戰略議政會專輯),北京市海淀政協辦公室,1999年6月。
12、「新形勢下中關村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海淀報》2000年1月15日第二版。
13、「香港金融創新給我們的啟示」,《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3月2日第四版。
14、「董建華美加招呼『外援』--香港跨世紀發展人力資源戰略初露端倪」,《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0日第四版。
15、「優勢城市群戰略可獲得規模經濟效果」,《南方日報》2000年6月12日。
16、「縱觀香港經濟的重新定位」,《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0日第四版。
17、「市場不相信新經濟神話」,《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9日。
18、「用經濟學原理反思『假日經濟』」,《南方日報》2000年5月15日。
19、「對於中關村地區建設高科技園區的建議」,北京市海淀區政協辦公室:《海淀政協》(文件資料匯編)第22期,2000年8月,pp19-20。
20、「密切關注金融市場的變化」,《經濟日報》,2000年9月28日,第12版。
21、「讓新世紀充滿愛」,《北京大學校報》第917、918期(2001年1月1日)。
22、「中國大陸股市的『結』與『解』」,《商業新聞周刊》(台灣),總第7期,2001年1月8日-14日,pp100-101。
23、「發展結構層次豐富的證券市場」,《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3月29日(2001年第12期)。
24、「建立退市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中國證券報》2001年4月17日,第九版。
25、「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和文物收藏」,《東南文化》,2001年第4期。
26、「日本創業板的新格局及其影響」(上),《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6月14日(2001年第22期)。
27、「日本創業板的新格局及其影響」(下),《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6月21日(2001年第23期)。
28、「中國股市急需藍色兵團」,《證券日報》,2001年10月17日第4版。
29、「降息推動經濟增長--評央行再度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中國財經報》2002年2月22日第2版。
30、「低利率:世界經濟的新特點」,《人民日報》,2002年3月1日,第7版。
31、「交易所也上市」《三聯生活周刊》,2002年第16期。
32、「存托憑證發展的國際趨勢及其在中國資本市場流通的可行性分析」,黃河證券責任有限公司主辦《黃河證券研究》,2002年第3期。
33、「『造假』拖累美元」,《人民日報》2002年7月19日。
34、「開拓創新拳頭產品」,《經濟日報》2003年11月25日第14版。
35、「笙歌伴憂思: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祭—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胡堅教授」,《中國市場》(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8月。
36.胡堅:「金融與實體經濟:孰重孰輕?」,《實效管理》,2012年第6期。
37.胡堅:「貝盧斯科尼們無法抵禦金融全球化的風險」,《中國健商》2012年第3期。
38.胡堅:」再接再厲,繼續創造新的輝煌」,《金融時報》2012年11月23日第五版。 1、「給我一個小小的世界」,《南方周末》1992年11月12日。
2、「今夜無人安睡」,《北京大學校報.校慶專刊》第3版,2003年5月5日。
3、「永恆的四季」,何芳川教授紀念文集編輯組:《何芳川教授紀念紀念文集》,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4、「燕園,與你同在」,趙為民、郭俊玲主編:《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5、「等您,在燕園」,劉昀、王曙光編:《岱嶽長青:陳岱孫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❽ 董豫贛的主要作品
完成建築、理論設計及方案
完成建築:
清水會館2003.3-2006.9(已建成)
紅 堡2003.3-2006.9(已建成)
上海青浦鎮港監站設計2003(已建成)
水邊宅2002(已建成)
方案設計:
傢具建築——作家住宅1999
大地窖Ⅰ、大地窖Ⅱ1998
太陽與碑1996
康定斯基之家1996
北京京奉鐵路火車站復原1995(由張復合先生主持,已建成)
錦西市開發區毛屯綜合樓,遼寧1992(已建成)
1996年以來作品發表:
《DOMUS》2006 .09:dialogue:wm architecture――dong yugan, Sirius International出版發行,米蘭,義大利,p134-137
《三聯生活周刊》2005年第34期 總第352期2005-9-12,三聯出版社,鍾和晏「樸素之美」p38-39
《北京現代商報?時代地產周刊》2003年5月16日,E1-E4,「水邊宅」、「涪水沱園」,北京;
《Dialogue》建築雜志第68號,「水邊宅」,p45-47,美兆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4;
《新地產》2003年1-2月號,「水邊宅」,p82-95,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北京2003/2;
《都市營造》,「水邊宅」,p50-53,2002年上海雙年展組織委員會,上海2002/11;
《建築師》總第100期;「涪水沱園概念規劃方案」,封面、封2、封3,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2/10;
《新周刊》2002年第3期,「書宅」,p98,廣東省新聞出版局信息服務中心,廣州2002/2;
《時代建築》2002年第2期,「隙間——畫家住宅」,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2000/6;
《今日先鋒》8,「傢具建築——作家住宅」,封面,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1;
《建築師》1999年第12期總第91期;「魔方住宅」教學成果;四頁彩頁.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99/12;
《光與影》1999年第6期總第87期. 「窗之風(Wind of window)」、「姓?名?使用名(Surname? name ?using name)」,p70, 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1999/11;
《建築師》1999年第8期總第89期;「傢具建築——作家住宅」,彩頁,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99/8;
《建築師》1996年第2期總第68期,「太陽與碑」,p101-102及彩頁, 中國建築工 業出版社,北京1996/2。
作品展覽:
群展:
「都市營造」上海雙年展,2002年11月,上海美術館;
建築、實驗-人、倫理、空間,2002年9月,天津美術學院;
梁思成紀念展,2001年5月,中國美術館;
「中國房子」5人展,2001年3月,上海頂層畫廊;
國際建築師協會第20屆大會,中國青年建築師作品展,國際會議中心,北京1999/6
中國實驗傢具藝術展,焦應奇藝術中心,北京1999
專著:
《極少主義》,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2003年9月重印
1995年以來文章發表:
「時間六像」,《建築業導報》第337期,香港,2006/5,p84-98;
「出神入化」,《新設計》,第一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杭州2006.6月,p15-21;
「稀釋中式」,《時代建築》總第89期,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2006/5,p28-35;
「身體與控制」,《今日先鋒》第13期,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出版集團,2005.8月,p31-39;
「境心相遇」《三聯生活周刊》2005年第34期 總第352期2005/9,p34-36;
「旁敲側擊——建築的它治性」,《建築業導報》第329期,香港,2005/1,p60-62;
「觸類旁通」——《文景》總第十二期,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2005/7,p88-92;
「文學將殺死建築」,《文景》總第8期,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2005/8,p80-84;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中的穹隆」,《文景》總第4期,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2004/10,p80-85;
「園林里的高瞻遠矚」,《三聯生活周刊》隨300期特刊贈送,p12-15
「園林里的委曲求全」,《三聯生活周刊》隨300期特刊贈送,p16-17
「白色住宅與玻璃住宅」,《繽紛》2004年第5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北京2004/5,p18;
「透視空間」,《建築師》第105期,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10,p32-41;
「涪水沱園:正在開始的大地藝術」,《北京現代商報?時代地產周刊》2003年5月16日,E2-E3;
「秩序是」,《建築師》2003年第4期總第102期,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4,p91-94;
「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文景》第8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2003/4,p74-80;
「為誰設計」,《時代建築》總第68期,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2002/11,p31-35;
「學校、垂直、水平、車間」,《平常建築》,張永和編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2/9,p108-109;
「迷宮印象」,《此時此地》,劉家琨編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2/9,p147-150;
「最後的鄉愁」,《文景》第4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2002/8,p78-83;
「包豪斯理念」,《文景》第3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2002/5,p23-29;
「六個遞延的視域斷片」,《新潮》總第七期,四川畫報社,成都2002/5,p77-78;
「抽象與具象——天子大酒店雜談」,《a+d》,雷尼國際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1/12,p64-66;
「批判的厚度」,《新潮》總第1期,四川畫報社,成都2001/7,p30;
「材料的光輝」,《建築師》第97期,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1/3,p78-81;
「光影游戲的迷宮」,《時尚家居》,時尚家居雜志社,北京2001/1,p26;
「隙間」,《時代建築》第2期.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2000/6,p57-59;
「窗——柯布西耶對光的追求」,《建築史論文集》第12輯,清華大學 出版社,北京2000/4,p146-151;
「神話」,《今日先鋒》8, p42-47,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天津2000/1;
「魔方住宅——建築初步教學實踐」,《建築師》1999年第12期總第91期,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99/12,四頁彩頁;
「景觀編織」,《裝飾》1999年第4期總第90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1999/8,p17-19;
「光之凝固體——廊香教堂」,《中國合作新報》第12版,北京1999/7/5;
「范思沃斯住宅」,《中國合作新報》第12版,北京1999/5/26;
「流水別墅」,《中國合作新報》第12版,北京1999/5/12;
「在浴場里」,《中國合作新報》第12版,北京1999/5/5;
「邊非緣」,《方法》1999年第2期總第89期,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北京1999/2 .p54-57;
「空曠的運動」,《建築師》1998年第10期總第84期,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98/10,p57-64
「雙關的雙宅」,《裝飾》1998年第5期總第85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北京1998/10.p15-18;
「北京『香廠新市區』規劃緣起」(為第一作者,與張復合先生合作),《第五次中 國近代建築史研究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98/3,p63-81;
「大師與中國」,《讀書》1998年第2期總第227期,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北京1998/2,p72-77;
「牆」,《建築師》1995年第6期總第64期,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 1995/6,p23-27。
外文發表:
BORDER TO BORDERLINE ,SCATTERED/MAGES OCT.1999,HAD DOKUMENTE ZUR ARCHITEKTUR Ⅱ,p53-5
❾ 三聯書店的歷史以及和金庸有什麼關系嗎
三聯書店的歷史: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簡稱三聯書店)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出版社。它的前身是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先輩鄒韜奮先生等人在上海創立的三家書店,即成立於1932年的生活書店、1935年的新知識書店和1936年的讀書生活出版社。在三、四十年代,它們都是著名的進步書店。1948年10月,三家書店在香港合組而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是國家級出版機構。前身是鄒韜奮於1923年7月創辦的生活書店,1936年成立的讀書出版社和1935年成立的新知書店。1948年三店合並,正式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1年與人民出版社合並,1986年恢復獨立建制。
以出版社會人文科學的著譯圖書為主,兼及性質相近的實用書、工具書,包括用文學藝術形式表現文化、學術理念的圖書,還擔負出版海外學者和國際友好人士的著作,體現了以「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特色和品位。近年,又在電子出版領域多有開拓,成立了專業的「多媒體出版中心」,還出版《讀書》、《愛樂》、《三聯生活周刊》、《競爭力》(三聯財經)4種期刊,在中外讀者中有良好影響。
三聯書店設有3個圖書編輯部室、4個雜志編輯室,以及經理部等 職能部室,共14個部門。在職職工103人。
三聯書店近幾年年均出版新書 300餘種。自1986年至2001年,累計出版各類圖書5000餘種。出版的《隨想錄》(巴金著)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傅雷家書》十多年來暢銷不衰,已出版100多萬冊。
1951年起,三聯書店一度與人民出版社合並。1968年1月起,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成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直屬的綜合性出版社。2002年4月,成為中國出版集團的成員之一。
三聯書店總部設於北京美術館東街22號的三聯書店辦公大樓,並在北京、武漢、鄭州、杭州、濟南、沈陽、哈爾濱、汕頭、大連、昆明、南寧和南京等十幾個城市設有分銷店。
三聯書店的傳統是以出版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著譯圖書為主,兼及性質相近的實用書、工具書,包括用文學藝術形式表現文化、學術理念的圖書。近年又在高等教育、科學技術、中小學實驗教材、教輔類圖書開辟了新的領地。
三聯出版的圖書以高品位、高質量而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和喜愛,很多圖書還獲得了國家圖書獎、亞洲太平洋圖書金獎等國內、外圖書大獎。三聯書店至今共出書六千餘種,每年平均出版新書三百多種,重印書一百五十多種。
三聯書店出版的《讀書》月刊、《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月刊和《競爭力》月刊、《人才與財富》五本雜志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的影響。
三聯書店秉承"生活·讀書·新知"的宗旨,於1979年創辦《讀書》雜志,亦學亦思,以學帶思,裡面的文章無論說古道今,還是釣深探微,總是透露出一種嚴肅的人文關懷。二十年多年來《讀書》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十分鍾愛的一本雜志,始終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是同類刊物中當之無愧的帶頭刊物。
1995年出版的《三聯生活周刊》,定位在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有中國的《時代周刊》之稱。
1993年創刊的《愛樂》,為國內頗負盛名的唯一一本古典音樂評論雜志,擁有高素質的音樂評論撰稿人,深受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創刊於2002年的《競爭力》月刊,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創立的第一份財經期刊,以獨家調查、深度分析、客觀評述為辦刊宗旨,創刊之初已頗具影響力。
三聯書店始終以鄒韜奮先生創辦生活書店的宗旨——「竭誠為讀者服務」為店訓。鄒韜奮先生強調「服務精神是生活書店的奠基石」,強調經營管理,長期以「讀者的一位好朋友」自視,還早在1935年就開辦了電話購書業務,以方便讀者,這在全中國是首開先河。
北京三聯書店與金庸的關系:1994年,北京三聯書店獲得金庸的獨家授權,開始在中國內地出版《金庸作品集》(共12種36冊,平裝本全套定價:688元)。從此打開了金庸作品在內地的市場,北京三聯書店也因此大賺了一把。版權合同於2001年年底終止,不再續約,從此三聯版的《金庸作品集》成為絕版。 後來的版權轉移到了廣州出版社,由廣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聯合出版新版《金庸作品集》。從此《金庸作品集》告別了三聯版,進入了廣州版時代。
❿ 我想要考新聞傳播的研究生,哪位高人能告訴我需要什麼書啊!!!還有若干問題~~救救小妹啊~~~
我今年考上的是南開大學的研究生,不過不是新聞傳播方向,但是我本科學的是這個,所以給你提點建議哈,希望能幫助到你。
南開很好,毋庸置疑,呵呵,也是我相當嚮往的學校。你要考新聞傳播的研究生,首先要明白的是,新聞傳播分兩個方向:1,新聞學,2,傳播學。你可以選一個。
問題一答,考研每年學校都會有參考書目的,一般來說,你買下這些書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按照這些書來復習。需要注意的是,你現在是大二,等你考研的時候,看當年出的最新的參考書目,來買書,我下面給你列出的是2009年南開大學新聞傳播的參考書目,你可以先看看,大概有個譜。如果你選擇新聞學,你要看的書:《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 童兵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新聞采訪學新論》 羅以澄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新聞發布概論》 劉建明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公眾輿論》 [美]沃爾特·李普曼著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
《新聞學概論》(第二版) 李良榮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傳播學教程》 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國新聞傳播史》 方漢奇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外國新聞傳播史》 鄭超然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如果你選擇傳播學,你需要看的書:
《編輯出版實務與技能》 李苓、黃小玲主編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
《中國編輯史》(修訂本) 姚福申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傳播學研究理論與方法》 戴元光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 [美]羅傑斯著,殷曉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新聞學概論》(第二版) 李良榮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傳播學教程》 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國新聞傳播史》 方漢奇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外國新聞傳播史》 鄭超然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你也發現,有一些書是不管考哪個都要看的,這些書在網上書店,如卓越當當都有,大的書店也差不多能買到,南開裡面有書店也有賣的。
問題二答:你現在是大二,我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兩方面,英語和新聞寫作實踐。英語是千萬要加緊的,有機會一定要去小報、報社之類的地方實習,並且要常常動筆謝謝新聞題材的東西。至於專業課的復習,完全可以到大三下半學期開始,甚至是大三和大四交接的暑假開始。
問題三答:應為我考得不是南開的這個專業,所以不太了解。只要好好學,沒什麼靠譜不靠譜的,基礎扎實,分數高,老師肯定喜歡。
問題四答:先把考試科目要求的書學好學透,再看看導師的著作肯定是好的。目前我覺得先不需要考慮這些,主要是英語是實踐。打好基礎,到時候會輕松很多。
寫了這么多,都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希望能幫到你。大學時光是非常寶貴的,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多看書,關注時事,多看看《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之類的期刊雜志,多看報紙,尤其注意評論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