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六級 » 英語六級考試海燕出版社三聯生活周刊

英語六級考試海燕出版社三聯生活周刊

發布時間: 2021-03-08 16:09:33

『壹』 孫犁簡介

名人姓名:孫犁
出生年代:1913年
名人職稱:
名人國家:河北安平

相關介紹:

姓名:孫犁 原名:孫樹勛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13年 籍貫:河北安平
孫犁(男)(1913—)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高中畢業後任職員、小學教員。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從事抗日宣傳、教育。文化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1944年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從事研究和教學,這時發表的《荷花澱》等作品受到稱賞。抗戰勝利後回冀中編雜志、寫小說散文並參加土改工作。1949年1月隨軍入天津,在《天津日報》主編文藝副刊。早期作品後選編、修改收入小說散文合集《白洋淀紀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戰的長篇小說《風雲初記》。1959年出版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歷任中國作協理事、天津作協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1955年後因病遠離文壇的主流,並開始閱讀大量傳統文化典籍。1977年以來,主要以散文創作為主。因自成風格而被稱為「荷花澱派」開創者,有諸多後人效仿。「文革」後出版了《芸齋小說》、《秀露集》、《耕堂雜錄》、《尺澤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曲終集》等散文集。《孫犁散文選》於1989年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榮譽獎。早期作品明凈質朴,勾勒出鄉土民風,繼承了廢名一脈的抒情風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荷花澱》、《吳召兒》、《囑咐》等流傳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於平淡,而在簡潔之中更富於蘊藉。

《荷花澱》、《白洋淀紀事》、《風雲初記》、《鐵木前傳》、《芸齋小說》、《秀露集》、《耕堂雜錄》、《尺澤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曲終集》等

『貳』 魯迅的作品

魯迅文集作品目錄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彷徨
·吶喊 ·野草 ·
雜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墳
·花邊文學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華蓋集續編補編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集外集拾遺補編 ·南腔北調集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附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熱風 ·三閑集 ·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叄』 燕窩是什麼時候被中國人食用的呢

第一個吃燕窩的人:印尼中爪哇的沙多羅諾。 --《百事通》
最早發現燕窩的華人:古晉葉振華、王三叔到達馬來西亞東部沙勞越美里轄內的嶺坡,發現燕屋洞。當時凡發現燕屋洞者,該洞便屬於此人的產業。--《沙勞越散記》
最早的燕窩貿易關稅:最早由中國傑出穆斯林鄭和下西洋時從印尼帶回燕窩。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七(1589)年,「上等貨每100斤稅銀1兩、中等貨7錢、下等貨2錢。」 燕窩大批輸入中國大約在17世紀後期,每年有12.5萬磅約400隻燕窩從爪哇的巴達維亞(現稱雅加達)運往中國。
最早記錄燕窩的醫書古籍:《本經逢原》。張璐成書於清順治十六(1659)年。記載:「燕窩甘、平。能使金水相生,腎氣滋於肺,而胃氣亦得以安,食品中之最馴良者。」
最早的燕窩詩:明末清初。吳偉業(1609-1671)撰《燕窩》:海燕無家苦,爭銜小白魚。卻供人採食,未卜汝安居。味入金齏美,巢營玉壘虛。大官求遠物,早獻上林書。--《吳梅村詩集》
描寫燕窩最多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燕窩二字出現17次之多,第四十五回寶釵道:「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用銀銚子熬出粥來,若吃慣了,比葯還強,最是滋陰補氣的。」
最早的燕屋:巢工廠蘇門答臘島前身祖屋始建於1880年即荷屬東印度第54任總督J.W.van Lansberge的最後一年,相當於清朝咸豐十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最早介紹燕窩知識的雜志:商務印書館《東方雜志》1918年出版的第15卷第8期《燕窩談》
最早的燕窩商情表:1833年《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
最早收錄燕窩的醫學辭書:《中國醫學大辭典》,民國十年(1921)謝觀主編。記載:「燕窩功用:益氣、和中、潤肺、開胃、化痰、止嗽、添精、補髓、壯陽。」
金絲燕最高群居數量:100萬只。-- 《不列顛網路全書》
描寫燕窩最多的當代文學作家:岑凱倫。描寫燕窩的文學作品有《貼身保鏢》、《淘氣紅娘》、《金冠天使》、《再生緣》、《鄰家的女孩》、《彩虹公主》、《澄庄》、《飄過雲彩》、《紫色的月亮》、《雙面娃娃》、《蝴蝶夢》、《夜風中》、《愛佟-熾戀》、《甜心別玩火》、《歡喜》、《冷月亮》等。
全球燕窩產量最大的出口國:印尼,佔全球產量80% --1997《香港政府統計處報告》
全球燕窩最大進口地區:香港。86年145.5噸、88年148.4噸、89年138.4噸、90年137.6噸、91年124.1噸。--TRAFFIC報告
最長壽的燕窩進補人:宋美齡女士,享年106歲。「她每天都會吃一小碗冰糖燕窩。」 --《三聯生活周刊》
最低食用燕窩年齡:4月以上嬰兒即可食用。「新加坡不少懷孕媽媽都會進食,不少胎兒在母腹中已經『享用』燕窩營養數月了。」--《聯合早報》
最熱衷進補燕窩的人群:香港演藝明星,不少人開演唱會前為保持體型,將燕窩作為唯一食物。--Internet
全球訪問總人數最多、月訪問人次最高、日點擊率最密集的燕窩網站 -- www.燕窩.net 英文域名www.nestworks.net 首頁訪問總量達102萬人次。(截止日期:06/1/1)
最多燕窩問答:燕窩之父在線留言1162條燕窩問答。(截止日期:06/1/1)
唯一最權威的燕窩考試:燕窩知識認證證書。

在我國文獻中,最先記錄燕窩者,雖為明朝黃衷之《海語》。然《海語》存世之版本,乃其後人黃學准所增補,故該書有關燕窩一項,是否出自黃衷本人手筆?實無法決定。其次見王世懋之《閩部疏》王氏謂「燕窩菜,竟不辨是何物,漳海邊已有之。燕飛渡海中,翮力倦則擲置海面,浮之若杯,身坐其中。久之,復銜以飛。多為海風吹泊山澳,誨人得知以貨。大奇大奇!」揣其文義,切未以燕窩為食物,更未知可作食療珍品。只是作為一種陌生奇貨。稍後其同時代之作者屠本畯,在《閩中海錯疏》則謂「相傳冬月英子銜小魚入海島洞中壘窩,明歲春初燕棄窩去,人往取之。」又謂「一說燕於冬月先銜羽毛綢繆洞中,次銜魚築室,泥封戶牖,伏氣於中,氣結而成。明春飛去,人以是得之。圓如椰子,須刀去毛.劈片,水洗凈可用。」又引《海語》謂「海燕……春回巢於古岩危壁茸壘,乃白海菜也。島夷何其秋去。以修竿執取而之,謂之海燕窩。隨舶至廣,貴家宴品珍之,其價翔矣。」屠氏為浙江寧波之博物學家,但對閩地燕窩仍未詳細了解,僅較王世懋進一步謂可作「貴家宴品」故彼最後謂「待彼都近海人貿之,而後信也。」即希望與產地人士接觸,以明了真相。至萬曆年間,張燮刊行《東海洋考》一書時.對燕窩的認識更進一步,彼謂「燕食海藻.吐以作巢,依石穴上,伏其卵生雛,故多著毛,夷人梯取之。」又謂「海燕……春回巢於古岩危壁……島夷伺其秋去,以修竿接鏟取而粥之,謂之燕窩,宴品珍之。」並指出當時產燕窩地區有「交址、占城、柬埔寨.及大泥(即吉蘭丹)等四處。又從張氏記錄中,當時燕窩不只是稀有宴席上珍品,且已經大量由上述地區進口。故當萬曆十七年(1587)燕窩進口已有陸餉則例,已行抽稅。至此,燕窩已成為閩粵人士珍貴食品。故《隨園食單》有「燕窩貴物,原不輕用」等語。此外尚屈大鈞《廣東新語》及謝清高《海錄》,對燕窩亦有較詳盡記述。據謂燕窩產自丁咖啰、麻六呷、龍牙、新當、烏土、噶喇叭即今之柳城、麻黎、文來及亞英咖三巴郎等址。而《粵海關志》貢舶篇所載產燕窩之地區,亦有噶喇叭、麻六呷、文來、占城等地。即今之馬來半島、印尼.婆羅洲及印度半島南端,此等地區與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所到之處亦吻合。故日人本田中靜在《中國食品事典》一書中,確認燕窩乃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時帶返中土。
燕窩成為珍貴之食品後,經歷凡百餘年始經試驗確定其醫療價值。其療效首見於清朝汪昂之《本草備要》及張璐之《本經逢原》。汪張二氏為當時著名之臨床家、其對燕窩之療效。乃是經過長時期臨床試驗而確定。《本草備要》謂「燕窩甘淡平.大養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為調理虛勞之聖葯。一切病之由於肺虛而不能肅清下行者.用此皆可治之。」《本草逢原》則謂「燕窩……為食品中之最馴良者。惜乎本草不收,方書罕用。令人以之調補虛勞.咳吐紅痰.每兼冰糖煮食,往往獲效。惟病勢初淺者為宜,若陰火方盛.血逆上奔,雖用無濟,以其出柔無剛毅之力。」此外《本草從新》及《本草求真》均對燕窩之療效有所補充,至趙學敏之《本草綱目拾遺》則論述最為詳盡。該書盡收明末至清代有關燕窩之資料,集大成於一篇。至此確證燕窩已由一珍貴食物轉為一食療珍品。其療效有養陰潤燥,補中6益氣作用。能治虛損。癆瘵、咳嗽、痰喘、咯血、吐血、久痢、久並於瘧、噎膈反胃等症。

『肆』 魯迅的資料超詳細

魯迅相關資料
作者:佚名 轉貼自:夢里水鄉 點擊數:1105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
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主將。這期間,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國民黨反動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斗爭,逐步成為我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後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斗精神。這些作品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的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藝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遷移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作者簡介之二

魯迅(1881—1936)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先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生於浙江紹興城內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七歲入私塾「三味書屋」,讀詩書經傳,但他更喜歡野史、雜記,同時又喜歡美術和民間文藝。十三歲時,祖父因科場案被捕入獄,父親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墜入困頓。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家裡「幾乎什麼也沒有了」。家庭經濟地位的變化,使魯迅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況味,看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敗和封建道德的虛偽。魯迅幼年及祖父下獄後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機會接觸農民的孩子,了解農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勞樸素的品質。所有這些,對魯迅後來的思想和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1898年5月魯迅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轉入江南礦務鐵路學堂。在南京四年,魯迅從維新派變法中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使他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相信「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1901年12月魯迅從礦路學堂畢業,懷著「救國救民」的信念決定去日本留學。次年1月入東京弘文書院學習。為了表示與滿清統治斗爭到底、獻身祖國解放事業的決心,魯迅毅然剪掉象徵種族壓迫的辮子,並存照題詩,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庄嚴誓言。1904年魯迅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以為「日本維新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想藉此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但嚴酷的現實使他醒悟到改變「愚弱的國民」的精神尤為重要。於是棄醫從文,立志以文藝來喚起民眾。1906年6月,魯迅回到東京,積極參加反清愛國的革命活動,翻譯與介紹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國小說。1907年,他寫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以進化論為主要武器,對形形色色的反動思潮進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國社會的政治主張。

1909年夏,離日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教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支持這一革命。1912年1月,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部遷往北京,先後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他親眼看到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的丑劇,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悶的心情中抄寫碑帖,整理古籍;同時考察中國的歷史,思索中國的前途。《唐宋傳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這個時期輯錄整理的。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從1918年起,魯迅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這一年四月,魯迅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這個社會的號召。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魯迅「一發而不可收」,接連發表了《孔乙己》、《葯》等優秀短篇小說和大量匕首投槍式的雜文,以徹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藝術風格,顯示文學革命的實績。

1920年秋天開始,魯迅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教中國古典文學,並堅持文學創作。《中國小說史略》就是根據教課講義整理成的文學史專著。1921年12月魯迅寫成著名小說《阿Q正傳》。作品通過雇農阿Q這個典型,鞭撻封建制度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現代文學史上一座豐碑。1923年和1926年相繼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廣闊的生活畫面。散文詩集《野草》也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1925年,圍繞「女師大風潮」,魯迅同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自由派進行尖銳的斗爭。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聲中發表著名雜文《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提出「打落水狗」徹底革命的口號。在「三·一八」慘案中,面對反動軍閥的血腥暴行,魯迅憤慨地指出:「血債必須用同物來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反動軍閥的迫害,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執教,著有《漢文學史綱要》和優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這些散文筆調優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1927年1月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發表了著名文章《慶祝滬寧克服的那一邊》,熱烈贊頌革命,發出「永遠進擊」的號召。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魯迅因營救中山大學學生無效,憤而辭去該校一切職務。血的事實使魯迅「轟毀」了進化論思想,認識到「青年必勝於老人」的偏頗,向共產主義的思想飛躍。

1927年9月底,魯迅到上海定居。從此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和文藝運動。在1928年文學論爭中,魯迅比較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深刻地進行自我解剖,確信「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長期階級斗爭的磨煉和艱苦的自我教育,使魯迅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

魯迅最後的十年,在黨的領導下,在新文學的戰場上,沖鋒陷陣,浴血奮戰。他參加「左聯」的領導工作,並先後參加了革命互濟會、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他還主編和與人合編過《語絲》、《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導過文藝大眾化運動和新興木刻運動,培養了不少革命作家。他以雜文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文人進行英勇、堅決的斗爭,揭露他們充當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走狗的丑惡嘴臉。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陝北,魯迅懷著極大的喜悅,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發了賀電,表達了對黨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熱愛。

魯迅為革命為人民鞠躬盡瘁,積勞成疾,但謝絕到國外就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堅持在中國戰斗到最後一息。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終年五十六歲。魯迅的「治喪委員會」由毛澤東、蔡元培、宋慶齡、茅盾等人組成。上海各界敬獻的「民族魂」旗幟,覆蓋著他的遺體。中共中央從延安發來唁電,謹表哀悼。當魯迅遺體在虹橋公墓安葬時,成千上萬的群眾趕來送殯。解放後,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主席親書「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大字,出版了《魯迅全集》二十卷,《魯迅書信集》和《魯迅日記》各兩卷。魯迅著作已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廣為傳頌,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熱愛。

『伍』 魯迅是誰

魯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文思革,記住)「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
生平與創作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 科學 」與「民主」。1902 年赴日本留學 ,入東京弘文學院 。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棄醫習文。1906年回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 ,發表了《 摩羅詩力說 》、《科學史教篇》 、《文化偏至論》等富有戰斗精神的論文 。1909年8月回國 ,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課余輯錄亡佚古代小說。1912年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部員。到北京後,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家族制度與封建禮教 。此後「 一發而不可收 」,陸續發表《 孔乙己 》、《葯 》、《阿Q正傳》等傑作。同時 ,他還結合斗爭需要 ,創造了被稱為匕首或投槍的文體,寫了許多雜文和論文,後來結成雜感集《熱風》,論文則收入《墳》。1920 年 8月起,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兼課,編定《中國小說史略》等書 ,並相繼出版了小說集《 吶喊 》、《 彷徨 》。1925年領導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編《莽原》,翻譯介紹外國文學 。1926年8月在軍閥迫害下 ,離京到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任教 。1927 年10月到上海,專事著述 。1929年主編《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30年參加發起並組織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擔任「左聯」領導工作。其間,還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組織,與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進行斗爭 。在上海期間 ,陸續出版9本雜文集和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先後編輯《語絲》、《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文學刊物,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 。1936年10月19日 , 這位偉大的文化巨人因積勞成疾卒於上海。

『陸』 作者孫犁的簡介及作品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樹勛,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

又先後擔任過《平原雜志》《天津日報》文藝副刊、《文藝通訊》等報刊的編輯,並著有關於編輯的作品。12歲開始接受新文學,受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影響很大。

代表作品:《荷花澱》、《蘆花盪》。

(6)英語六級考試海燕出版社三聯生活周刊擴展閱讀:

孫犁個人榮譽

孫犁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作為《天津日報》的創始人之一,開創了《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熱心扶持青年作者的傳統,培養了劉紹棠等大批知名作家和業余文學創作骨幹,被譽為「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散文選》榮獲全國優秀散文(集)、雜文(集)榮譽獎,《遠道集》《談作家的素質》《耕堂序跋》連續3次獲魯迅文藝獎。20世紀80年代獲全國老編輯榮譽獎。

『柒』 我要做關於魯迅的手抄報,幫我起個大標題。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主將。這期間,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國民黨反動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斗爭,逐步成為我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後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斗精神。這些作品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的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藝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遷移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捌』 魯迅的資料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
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主將。這期間,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國民黨反動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斗爭,逐步成為我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後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斗精神。這些作品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的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藝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遷移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作者簡介之二

魯迅(1881—1936)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先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生於浙江紹興城內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七歲入私塾「三味書屋」,讀詩書經傳,但他更喜歡野史、雜記,同時又喜歡美術和民間文藝。十三歲時,祖父因科場案被捕入獄,父親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墜入困頓。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家裡「幾乎什麼也沒有了」。家庭經濟地位的變化,使魯迅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況味,看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敗和封建道德的虛偽。魯迅幼年及祖父下獄後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機會接觸農民的孩子,了解農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勞樸素的品質。所有這些,對魯迅後來的思想和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1898年5月魯迅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轉入江南礦務鐵路學堂。在南京四年,魯迅從維新派變法中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使他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相信「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1901年12月魯迅從礦路學堂畢業,懷著「救國救民」的信念決定去日本留學。次年1月入東京弘文書院學習。為了表示與滿清統治斗爭到底、獻身祖國解放事業的決心,魯迅毅然剪掉象徵種族壓迫的辮子,並存照題詩,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庄嚴誓言。1904年魯迅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以為「日本維新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想藉此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但嚴酷的現實使他醒悟到改變「愚弱的國民」的精神尤為重要。於是棄醫從文,立志以文藝來喚起民眾。1906年6月,魯迅回到東京,積極參加反清愛國的革命活動,翻譯與介紹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國小說。1907年,他寫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以進化論為主要武器,對形形色色的反動思潮進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國社會的政治主張。

1909年夏,離日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教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支持這一革命。1912年1月,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部遷往北京,先後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他親眼看到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的丑劇,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悶的心情中抄寫碑帖,整理古籍;同時考察中國的歷史,思索中國的前途。《唐宋傳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這個時期輯錄整理的。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從1918年起,魯迅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這一年四月,魯迅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這個社會的號召。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魯迅「一發而不可收」,接連發表了《孔乙己》、《葯》等優秀短篇小說和大量匕首投槍式的雜文,以徹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藝術風格,顯示文學革命的實績。

1920年秋天開始,魯迅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教中國古典文學,並堅持文學創作。《中國小說史略》就是根據教課講義整理成的文學史專著。1921年12月魯迅寫成著名小說《阿Q正傳》。作品通過雇農阿Q這個典型,鞭撻封建制度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現代文學史上一座豐碑。1923年和1926年相繼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廣闊的生活畫面。散文詩集《野草》也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1925年,圍繞「女師大風潮」,魯迅同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自由派進行尖銳的斗爭。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聲中發表著名雜文《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提出「打落水狗」徹底革命的口號。在「三·一八」慘案中,面對反動軍閥的血腥暴行,魯迅憤慨地指出:「血債必須用同物來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反動軍閥的迫害,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執教,著有《漢文學史綱要》和優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這些散文筆調優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1927年1月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發表了著名文章《慶祝滬寧克服的那一邊》,熱烈贊頌革命,發出「永遠進擊」的號召。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魯迅因營救中山大學學生無效,憤而辭去該校一切職務。血的事實使魯迅「轟毀」了進化論思想,認識到「青年必勝於老人」的偏頗,向共產主義的思想飛躍。

1927年9月底,魯迅到上海定居。從此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和文藝運動。在1928年文學論爭中,魯迅比較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深刻地進行自我解剖,確信「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長期階級斗爭的磨煉和艱苦的自我教育,使魯迅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

魯迅最後的十年,在黨的領導下,在新文學的戰場上,沖鋒陷陣,浴血奮戰。他參加「左聯」的領導工作,並先後參加了革命互濟會、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他還主編和與人合編過《語絲》、《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導過文藝大眾化運動和新興木刻運動,培養了不少革命作家。他以雜文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文人進行英勇、堅決的斗爭,揭露他們充當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走狗的丑惡嘴臉。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陝北,魯迅懷著極大的喜悅,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發了賀電,表達了對黨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熱愛。

魯迅為革命為人民鞠躬盡瘁,積勞成疾,但謝絕到國外就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堅持在中國戰斗到最後一息。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終年五十六歲。魯迅的「治喪委員會」由毛澤東、蔡元培、宋慶齡、茅盾等人組成。上海各界敬獻的「民族魂」旗幟,覆蓋著他的遺體。中共中央從延安發來唁電,謹表哀悼。當魯迅遺體在虹橋公墓安葬時,成千上萬的群眾趕來送殯。解放後,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主席親書「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大字,出版了《魯迅全集》二十卷,《魯迅書信

熱點內容
39天電影在線播放免費觀看 發布:2024-08-19 09:18:18 瀏覽:939
可投屏電影網站 發布:2024-08-19 08:19:20 瀏覽:140
農村喜劇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2024-08-19 07:46:21 瀏覽:300
電影院默認區域 發布:2024-08-19 07:39:02 瀏覽:873
台灣金燕全部電 發布:2024-08-19 07:30:20 瀏覽:249
在哪可以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29:06 瀏覽:467
電影tv版app 發布:2024-08-19 07:28:17 瀏覽:51
韓國倫理電影在什麼地方看的啊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835
韓國找女兒那個電影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667
驚變溫碧霞在線播放 發布:2024-08-19 07:10:13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