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的淫暴電影
① 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的觀後感
《南京南京》觀後感 序: 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電影。 很小的時候,就從課外書上知道了南京大屠殺,小時候只是一味地咬牙切齒,還不曾有更 多的感受。之前看過兩部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一部《屠城血證》 ,一部《南京大屠殺》 ,前 者對屠戮和姦淫著的筆墨更多,後者在故事流暢性和具體場面掌控上更好(小學看的片子, 草鞋嶺一段印象很深,陸川在機槍屠殺段落時機位上似有借鑒) ,但給我的感覺並不比書上 更具體,尤其是兩個都試圖以一對中日夫婦的悲劇作主線,太矯情,其實思路並不必八十年 代中日蜜月期時拍的《一盤沒下完的棋》高明多少。但當看完《南京!南京!,我從電影院 》 出來的時候,看見馬路兩邊密密麻麻的人和車輛,忽然有種陌生感。這就是我剛才在電影里 看到的那個滿目瘡痍的城市?我不知道其他人看這電影時會不會這樣, 這部電影讓我產生一 種強烈的恐懼感,先不管這電影其他方面怎樣,至少成功地將氛圍調適到位了。或許客觀來 說, 影片本身在血腥和殘酷上在我看過的電影中, 離極點還遠, 但也許是我不停自我暗示 「這 是我腳下的城市、這是我腳下的城市」的作用吧,看完之後真的感到害怕。倒不是怕某個具 體的人或事的傷害,而是不知道自己如果進入這樣的絕境,我能做什麼。 看完了,有很多想表達的,但糾結著,一直說不出來。這兩天,情緒其實一直很低落。感 謝版上還有人自告奮勇供我調戲, 如果不是在這些節目上的宣洩, 恐怕我更難擺脫這種情緒。 我對自己影評的要求是:拒絕感性描述。但在腦中回放這部電影時,很難跳出來冷眼旁觀。 而且不僅僅是感情,歷史、時政以及關於這部海量的信息與八卦,都在我眼裡滾來滾去。好 罷,把這些抒情的廢話宣洩掉,我開始說話了。 一、開頭先批結尾的敗筆 這部電影的劇本是有問題的,尤其是結尾。 如果純粹按照影片的情節來理解,結尾是合理的:角川的角色設置一直是良知未泯,所以 他放人合理;在受了很多刺激後,對慰安婦百合子的個人感情某種意義上是唯一寄託,但百 合子也死了,這成了壓垮駱駝的唯一稻草;兩個中國人死裡逃生,重獲希望,笑一笑也沒什 么不對;整個片子最後還是應該給人一點希望的。 下面一條條細說,其實不僅涉及結尾,也會涉及很多影片整體上的問題。 是的,如果按照角川這個角色設置的邏輯往下走,他的結局非常合理。以角川視角為事實 的敘事主線,遭到很多人詬病,但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反而算是填補一個空缺,問題在於, 除了伍迪·艾倫的《戰爭與和平》 ,我從沒見過這么純情到幼稚的角色。陸川的意思其實不 是讓人糊塗,而是過於明白了,想來人性人性,但問題在於,這樣做幼稚到可笑。其實,即 使角川這個角色性格及各方面不修改,參照《桂河大橋》中亞力克堅尼斯扮演的英國軍官最 後含義曖昧的撲倒,他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而且在角色的塑造上也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如果 有人要以歷史真實 vs 藝術真實來較真一下,那這段的說服力就更差了,日軍在戰爭中不乏 自殺者,但因厭戰情緒而自殺的,在自殺者中大約只有 1/4000(感謝 puma 兄提供的資料) 。 更何況,這還是處在日軍戰事順利的戰爭初期。 兩個中國人逃生後的反應是上述幼稚的延續, 陸川的意圖表現得更加明顯。 但這個比角川 的自殺更加離譜, 角川之死的設置至少還符合影片邏輯, 而兩個中國人的笑和嬉戲連基本的 常識都不符合:試問如果有人剛剛從連綿數月的死亡威脅中脫身,而且前途未卜,他能徹底 放鬆嗎?南京大屠殺的很多倖存者直到今天仍然有強烈的心理陰影, 何況當時剛剛脫身, 怎 么可能會有如此輕松愉悅的狀態?這段被詬病是純粹活該。 結尾單從技術論,拍得尚可,遠景中角川同鄉孤零零地豎在那,構圖很好,也算是影片中 難得的靜謐。但是,在壓抑了兩個多小時候,即便你想「希望」一下,忽然來一段風格上反 差如此之大的收場,即便是再熱愛和諧本性善良的觀眾,也難以轉過彎來啊。 之所以點這個結尾, 就是想說陸川在謀劃劇本時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如何在絕望中展現希 望。完全的絕望是不可取的,倒不是因為那些關於藝術的目的應該怎樣怎樣的文藝理論,是 這部電影涉及的歷史如果以這種方式表現,很難被接受,不僅如此,在藝術創建上,除了一 味哭訴,也難有什麼發展。而且,這畢竟是商業製作,要面對市場的,和這段敏感歷史如此 糾結的時候,選擇完全絕望,幾乎是絕路。 其實,這本身就是個難題。觀影時, 我常有這種感覺:這段不能這么寫, 這么拍是不對的, 但真要想想看應該怎麼拍,我發現我也很難給出什麼答案。面對這個難題時,陸川給出的答 案,以結尾為代表,就不太好。其他各處呢?很多地方,都有類似問題:比如那段「中國不 會亡」 ,比如唐先生有些做作地說「我太太懷孕了」 。陸川太想表達那種希望了,結果陷入了 俗套中。其實角川之死還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罪與罰》中的斯維德利蓋洛夫,但就是這 么久遠的角色也遠比角川要豐滿復雜得多。這就像一個困局一樣,陸川太想表達希望,甚至 犧牲了角色和一些合理性,但最後卻誰都沒法討好。其實,在零星的角落表現一下就夠了, 小豆子對劉燁笑了兩次,既有著戰友間的默契,又帶著些無奈和坦然(特別是第二次) ,這 個細節雖然笑,但是夠分量的,遺憾的是陸川讓他笑了四次…… 二、是沖突還是紀錄?分裂的南京。 前面有文提到過, 《南京!南京! 》的劇本是失敗的,因為其過於散亂的情節,幾乎都無法 形成構架,最終成了一堆歷史的「景片」 。 這話對了一半。根據陸川的訪談,看《南京!南京! 》的創作過程,陸川自己提到過,他 原來寫好一個劇本,後來拍的時候,根據拍攝情緒不斷修改,刪了、加了很多戲,到最後已 經面目全非。以這種方式做電影,除非你是掌控力極強的導演或製片人(賽爾茲尼克這種) , 或者本身就期待影片以散文化或者碎片化方式出現(王家衛的電影,以及斯通的《天生殺人 狂》,否則陷入雜亂的狀態是很難避免的。作為導演的陸川,掌控力顯然還不夠。劇本跟著 ) 情緒走,情緒跟著拍攝走,到最後,劇本的整一性就會喪失。但根據陸川提到的原來那個商 業味更重的劇本來看, 在影片中仍然能看見一些影子, 但戲劇沖突往往只是出現在單個場景 里,而且還時常戲劇性相對不足或者失當,等到整個來看時,就顯得亂了。所以看這部電影 時,常常會覺得穿越,時而明顯感覺到戲味,時而又覺得戲味不足像戰場紀錄片——沒有誰 能夠有這么好的適應性能夠隨時在兩種風格中轉換自如的, 作為導演的陸川自己也不能, 所 以在需要紀錄性的時候,他卻總不合時宜地大特寫(前 1/3) 。 這種分裂還表現在他對角色塑造的問題上。 陸川自己談過這部電影和 《拉貝日記》 的區別, 後者按照其標榜和宣傳片來看,基本是傳統情節劇,陸川刻意要讓《南京!南京! 》和《拉 貝日記》劃清界限,按照他的說法,應該是更傾向於全景式紀錄的。如果是《拉貝日記》給 拉貝很多仰角和大特寫,我不會奇怪,因為本身就是要塑造英雄,塑造一個 star,給他聚焦 是應該的。但《南京!南京! 》既然是要追求一種更朴實和平視的角度,那麼即便為票房考 慮使用一些明星演員,最好也讓他們在鏡頭前「消失」 (參考《黑鷹降落》。但很遺憾,即 ) 使是拍得還不錯的戰斗段落, 陸川也沒少給劉燁大特寫——他的臉被抹了再多的灰, 觀眾也 不會認同者是名普通的國軍軍人, 而會因為明星的突出而瞬間出戲。 而後給劉燁設計的那段 帶頭赴死,就更有問題了——如果你要讓劉燁成為英雄,那麼這個橋段設計得不夠英雄;如 果你要讓劉燁是犧牲者之一, 又幹嘛非讓他突出一下?至於唐先生的角色設置, 可以看成一 條保持尚可的戲劇沖突線, 但他最後的死仍然讓人感到莫名。 或許為了追求一種對前面所犯 罪過的救贖感和政治正確,唐先生必須去死,但至少得有個明確的理由,難道陸川是想用唐 先生的死來證明日軍暴行的完全無理性?與其說這段看起來是日軍的無理性, 不如說是陸川 編劇時的無厘頭。 說到這里, 又想起陸川在訪談中曾提到的日軍屠殺實際上並非個人暴行的疊加, 而是有組 織有預謀的,實際上是軍隊指令的。順便回應一句前兩天討論看待南京大屠殺和屠猶問題, 那天一時忽視掉了,證明這種組織化的屠殺並不只是動機理性與否問題,如果是個人暴行, 那隻是軍人自身的事情,說不好聽,就像黨衛軍對美軍俘虜的屠殺放大一些,如果是來自上 層的組織,這就上升到了國家犯罪,性質完全不一樣,不僅是屠猶,還有納粹同樣臭名昭著 的槍斃政委、餓死烏克蘭等政策。那段陸川在訪談中說得很好,但在電影中,很遺憾,他試 圖表現,但也在這沖突和紀錄的游移中草草了事。能看到的,只有似有組織的機槍掃射和占 領軍頭目關於徵集慰安婦的提及。不錯,從拍攝上而言,屠殺場景,陸川在四、五個場景間 平剪,然後再來一個大搖臂,把屠殺殘忍程度的震撼提升了一個檔次。但是從對問題的追溯 來看, 陸川對屠殺的表現, 仍然停留在我前面提到過的兩部影片水平上, 都過去這么多年了, 這點仍然是一點進步都沒有。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 三、堵門、祭典——兩處神來之筆 1、開場的堵挹江門很好。比之日軍很難給觀眾心理代入感的攻城,挹江門場景很能鎮得 住人,作為定場戲非常好。從靜到動,轉換得非常快,沖擊力極強,同時也給毫無心理預期 的觀眾一個突襲——所有拍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沒有一部有這種氣魄。 更重要的是這個段落是過去談及時常常語焉不詳的, 第一次被如此直接地表現出來, 非常 好,只是有一點——真實發生的,比電影上呈現的這段,要殘酷很多。 2、整部影片,祭典部分可能是爭議最大的。 不僅因為它可以看做是對日軍氣焰的一種宣傳, 而且還在結構上突兀了一下, 很多人看不 明白。 但我覺得,這是影片拍得最好的一個場景,因為這是他最放得開手腳的一個場景,沒有考 慮太多的票房與現實顧慮, 也沒有像之前絕望之餘仍然想處處留點麵包屑做希望 (實際扔下 去的是饅頭) ,他拍得很純粹,很乾凈,鏡頭剪切得非常流暢,做足了功夫。 他為什麼要插進這一段呢? 我的理解是。首先,他要刺激觀眾。陸川拍攝此片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告訴人們——我 們當年那個對手有多麼強大,盡管最後我們贏了,但仍不可掉以輕心。如果說本國首都被人 燒殺搶掠仍然不夠恥辱的話,陸川選擇了這種招魂般的慶典。這已經不是肉體上的沖突了, 而是在精神上的壓迫。 日本人為什麼能在中國的土地上肆虐?這是陸川想回答的問題。 而這 段就是他想給出的答案: 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沒什麼比這種看起來回歸蠻荒狀態的祭奠更 能表現這種可怕的意志。 但是,在這意志可怕之餘,它也會反噬。這個是我想到的,是我根據影像推演的,那就是 祭典段落將近結束處角川帶有絕望和茫然的吼聲。 這種意志力其實是非人的, 它在摧毀對手 的同時,也會讓己方的個體消失,出現的只有這一個怪物。喪失個性的民族,必將在盲目中 走向毀滅。 然而,陸川選擇這種方式,是很冒險的, 特別是我感覺他參考了《意志的勝利》的拍攝法, 對那些寫著部隊番號的招魂幡和強壯鼓手的大仰角,極其規整的構圖,配上緊張的鼓點,使 這段影像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我倒不擔心他因為這個被罵漢奸——那些言論雖然無知, 但也 沒什麼害處——我擔心的是這段影像與《意志的勝利》相仿的蠱惑力,意志薄弱者可能會吃 不消,就像傳說中當年北影教授不願意在課堂上完整播放《意志的勝利》一樣。不過世上只 有一個三島由紀夫,而且還死了,但願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四、 《南京!南京! 》與歷史 這個問題是逃不開的。 前面在談角川的角色問題時,我已經談過了,那基本就是我的觀點:看得出來,影片確實 是建立在相對嚴格的考證基礎上的, 沒有太明顯和太過分的史實錯誤, 但陸川的問題不在於 不忠實歷史, 而是在藝術真實可允許范圍內的故作幼稚。 當整部影片都是在以接近史實或者 號稱接近史實的名義下進行時, 如果非要搗鼓出類似於角川這種日軍戰爭前期出現幾率微乎 其微的角色,對戲劇化情節幫助不大(因為太俗套了) ,而且還會傷害影片的因「史」之名。 關於拉貝的問題,別看陸川在訪談中言辭似乎挑釁味道很足,從影片來看,其實並沒有對 拉貝進行怎樣的醜化,影片中的拉貝,已經做到了他在那種環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只是影 片沒有將他作為敘事中心罷了。 關於市中心的孫中山像,確實 1942 年新街口才豎立起孫中山像,如果嚴格按照史實,這 里就穿越了。但這就是藝術創造的自由了,我看過一張照片,是幾個日軍士兵羞辱一尊孫中 山銅像(可能是中山陵的,具體記不清楚了) ,這說明類似事情是存在的,稍微轉移下時地, 並且給國都的淪亡帶上些象徵性意味,沒什麼不好。素以考證為長的李敖,寫作《北京法源 寺》時,不也為了藝術的考慮,把住法華寺的袁世凱穿越到了法源寺?同樣理由,可以解釋 城中那場不曾有過的祭典。這些都不算大問題。 我覺得大問題不是史實上的, 是對歷史的把握。 我們為什麼要回顧這段歷史?是要去了解 其成因,關注其過程,並從中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內涵——比如動機。 《南京!南京! 》既然已 經基本放棄了整一的情節, 那麼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做得更清楚。 我們為什麼會被屠殺?僅僅 因為敵人的強大?強大了,打敗我們了,我們就理應被屠殺?因為敵人獸性,所以我們被屠 殺?那麼既然創造了角川這么個有良知的角色,以及將日軍日常生活表現得這么「正常」 , 那麼這些「正常」人類,為什麼會做出非人類的事情?如果說電影表現哲學議題有難度,那 么為什麼當教堂中發現了甚至多過日軍巡邏隊的中國士兵時, 所有人都選擇了舉槍?為什麼 我們有那麼多人卻大部分乖乖被殺?陸川在訪談中說得很激動, 說要拍抵抗之城, 但從影片 來看,零星的抵抗歸抵抗,屠城歸屠城,二者是割裂的。其實挹江門一場如果後面接好了, 完全可以解釋上面這些,但散亂化的表現,讓這些問題很難留下滿意的答案。偷懶的人可能 只是想著「日軍是屠夫、國軍太懦弱、 百姓太麻木」就收場了。勤快的可能還會留個解釋文, 但如果要靠解釋才能說清楚事情,還要電影干嗎? 五、關於陸川 女朋友看完《南京!南京!,留下一句話:陸川是值得尊敬的。 》 怎麼說呢,我很不喜歡陸川的為人,對他的導演水準也持保留意見,但我贊同她的話:陸 川是值得尊敬的。 當初看到過報道,說馮小剛是中國電影圈裡最會哭窮的導演,他的投資都是哭訴拉來的。 如果只是開玩笑的話,我覺得陸川上這個榜也挺合適的。他很能說,也很會說,而且很愛來 事。每次接受采訪,他都不忘記哭訴下血淚史,包括當初寫《黑洞》劇本被剝削之類的。聽 得多了,也就習慣了。此番《南京!南京! 》的運作,他雖然沒有傻到像高群書那樣玩道德 綁架,但仍然四處放噱頭,比如挑釁《拉貝日記》 ,而事實上,這電影除了題材,幾乎也沒 跟拉貝沖什麼。後來他又豪言票房過一億四,他就跟韓三平裸奔。這放在他自己也傾情對待 的電影上,多少是讓人有些反感的。我雖然可以理解他的行為——這不是小成本,8000 萬 的投資, 是要用票房說話的——但對他的行為, 多少有些不屑, 覺得這個人太無所不用其極。 但陸川值得尊敬的地方在於, 他不是只在炒作上如此, 在對待電影上, 他也是如此。 《可 拍 可西里》時 的玩命,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南京!南京!。他也沒有因為票房的顧慮而徹底 》 放棄在影片中的一些嘗試,在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中國影壇,他的每一步雖然邁得鑼鼓喧天, 但也確實有這個資格。 他的問題在於,一個好導演,或者說一個合格的導演,不應該是每次都靠題材和拍攝內容 才能贏得喝彩的。 《可可西里》如是, 《南京!南京! 》亦如是。拚命固然可貴,但水平不上 去,總有一天會被遺忘的。 六、尾聲 其實對於這部電影,我還算是評論得比較客氣吧。糾結得狠了,心裡非常亂,一股腦就涌 出來了。其實,心裡糾結的,還是那段歷史,無論這電影有多少缺點,不能不承認,影像帶 來的直接沖擊,比印在紙上的統計數據要強烈得多。從這個角度講, 《南京!南京! 》已經成 功了。
人性的選擇 歷史回到公元一九三七,日軍入侵我們的土地,殘殺手無 寸鐵的難民。南京城內血肉狼藉,哀號四起。遍地的屍體,老的, 少的,男的,女的,弔死的,捆綁的,人頭群……南京全城淪為 一片死地。不願意投降的散兵游勇大聲疾呼:「不準逃跑!不準 棄城!」但是得到的回應卻是:「當官的都跑了!」於是膽小而無 知的士兵向英勇正義的戰士撲去,踩踏著自己同胞的身軀,蹂躪 著自己同胞的感情。每個人都在生與死,在為自己還是為他人中 掙扎,是人性在戰爭中的掙扎。 陸劍雄,一位軍官,在棄城逃跑和堅守陣地中,他選擇了 後者,帶著最後的戰友留下來與日本人拚死抵抗。最後還是寡不 敵眾,被抓了,面對日軍的槍口他第一個站起來,感染其他戰俘 直面生死,喊出「中國不會亡!」他代表的是中國人的反抗,與之 對比, 那殘破的教堂中的那成千上百的中國人, 面對五個日本兵, 他們選擇的竟然是投降!當他們一個個把上手舉國頭頂,當一小 女孩也跟著舉起雙手, 我看不到希望, 正是因為太多的這樣的人, 才有了更殘忍的屠殺,更大的絕望。人性在戰爭中得到了更好的 詮釋。這是中國人的悲哀,太少的「陸劍雄」 ,太多的懦弱的人, 才會導致 30 萬的南京同胞被殺。 姜淑雲,一位歸國女教師,安全區的領導者、教導者和保 護者。她盡自己一切力量的去保護安全區的人民。她一次次的和 日軍周旋,不惜犧牲自我去救多一個人。然後在挑選慰安婦時, 她在台上哭得很厲害,但卻始終無法戰勝自己帶頭舉起手來。懦 弱,這是人性中不可迴避的一面。誰也沒有權力要求別人一定要 勇敢。 唐天祥,拉貝的秘書,卻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為了生存 下來,他最總還是背叛了安全區的人民。換來的卻是自己的女兒 被日本人扔出窗外,妹妹被拉去當慰安婦。自私,人性的可悲之 處。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只是在崇高與卑微徘徊。 小江,一個為人不齒的妓女,一開始一副「商女不知亡國 恨」的樣子,但最後,當日本人說需要一百名婦女做慰安婦來交 換安全區里的孩子過冬的食物時, 她卻第一個舉起了自己柔弱而 聖潔的手。正是因為她,一雙雙手跟著舉起來了,換來了安全區 一時的平靜。她們都知道那是有去無回的,正是她們的無畏把其 他人都變得渺小。 角川,一位普通的日本軍人。他不像其他的日本人,是他, 讓我們看到,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殘忍的。對於有些人,活著 比死更艱難。是他,讓我們的恨得到一絲緩解。他用他的死來褻 瀆自己的靈魂。 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悲哀,每個人都在人性的善與惡中 掙扎。沒有誰可以要求誰必須勇敢。所有的恨,所有的同情,找 不到出路。記住那段歷史,放下那段仇恨,希望還在,就像小豆 子,一直還活著一樣。
》有感 觀《南京!南京! 有感 南京!南京! 》 信息 10-4 古獻 1012401041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於 1937 年 12 月 13 日攻陷中國南京之後, 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了長達 6 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 強奸,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縱火燒毀,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數 據顯示,有 30 萬中國人徒遭殺戮,遭受迫害倖存的人數不詳。這就是震驚世界 歷史、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它是中國近代苦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中 華民族烙上了永遠不可抹滅了印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永遠不可抹滅的傷痛。 《南京!南京! 》就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歷史背景的大型史實紀錄電 影,看了這部電影,我感慨頗多。看過了《南京!南京!,我才從心底里感受到 》 了悲痛和震撼。濃烈的銷煙中,日本士兵披甲端槍、手持刺刀踏過殘垣斷壁的中 山門;斷肢殘臂和赤裸的屍體鋪滿了街道城區;令人不寒而慄的人頭首級堆積起 小山,布滿路邊河岸;機槍掃射、挖坑活埋、刺刀刺殺、澆油火燒,無不用盡慘 無人道……德國納粹還是建集中營,關著門秘密屠殺猶太人,而侵華日軍完全是 公開地、毫無人性地種族滅絕。 兩個多小時的片子看不到一滴鮮血,然而卻能讓人感受到那血流成河、屍橫 遍野的慘狀。電影中每一個生命都是脆弱的,無論他富貴貧窮、高低貴賤,隨時 都會像煙花般消散,我無法想像在這種人間地獄下,人們是怎麼樣生活的,更確 切的說是如何生存的。而這些也僅僅是歷史事件的藝術性概括,更為悲哀的是, 電影之於現實或許還要含蓄幾十倍, 只有經歷過這場劫難的同胞才能真正體會到 其中的苦楚。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它來自無數革命先烈的不屈奮戰,來自無數 中華同胞的鮮紅軀體,來自無數錚錚鐵骨的堅毅脊樑,是他們用誓言、鮮血和生 命謳歌了崢嶸歲月的苦痛罹難,譜寫了中華兒女的不朽篇章,鑄就了民族崛起的 盛世輝煌。 這段歷史已然成為過去,但是我們又不能不牢牢記住,盡管有人為了掩蓋自 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蒙蔽事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回 首自己歷史時都沒了勇氣,那就太可悲了。我們不僅不能忘,還要將那段歷史帶 給我們的沉重轉化成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斷前進,逐步改變落後挨打的卑微局 面,化沉痛為力量,變弱小為強大,棄腐朽造神奇。只有通過我們華夏兒女的共 同努力,讓祖國真正強大起來,才有能力不讓這種事情再次發生! 作為 21 世紀的新生態,我感覺到肩上沉甸甸的擔子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 們必須刻苦學習知識、樹立全局觀念,不僅僅為了祖國強大、民族富強,更要為 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創造「地球村」模式的統一發展空間,謀求全世界人 們的健康福祉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