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室外英語閱讀用支架
A. 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徵,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點,主要以辨析、分類、概括、推斷、分析等方式呈現。這些思維品質都可以通過英語學科教學來提升,而閱讀則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活動的設計來引發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維,引導學生辨析、概括文本信息,建構新的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判斷各種思想觀點,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促使學生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的能力。
縱觀現今的英語閱讀教學,雖注重以任務為載體,以活動為依託,課堂已從沉悶走向了活力,但是經過理性觀察與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熱鬧的課堂背後,大多數老師還是把閱讀教學的視野局限於「淺閱讀」狀態,沒能引領學生走進深度閱讀,不能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如果教師設計的閱讀活動思維含量過低,學生長期處於「思辨缺席」的閱讀課堂中,其思維必定會受到抑制,尤其是學生的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很難得到有效訓練。
LQ閱讀表演教學法
為了推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改革,引進北美閱讀教學法,90年代開始美國汲全國人力財力通過研究閱讀的過程打造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課內外通過大量全面泛讀的方式汲取知識,專業教師通過用精讀的方式完成課標,並通過完成任務單布置的任務、動手探究、演講等方式引導學生能夠深度高品質自主學習的一種個性化教學法。
LQ教育結合中國學生學習狀況,汲取教育心理學和腦科學的成長規律,並針對中國教學重課本,不重視閱讀、動手實踐、拓展教學。重聽、寫,輕說、讀,導致中國孩子欠缺表達、實踐創新、批判性思維的特點。也考慮到北美教學過程中,教師配合過程中訓練環節缺失、訓練強度不夠,造成K12階段學習成績堪憂,創造性地提出了著重開發聽說讀寫問創演七大能力環節的閱讀表演教學法,並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再分配了教學載體和資源,標准化了課件和教學環節,融合了中西課程和文化,打造了學習和教學自主學習環境,把方法環節、內容和學具的銜接融合,打造了能夠自主學習的聽說課程、讀寫課程、形式多樣的問創演課堂,更完美的實施七大能力訓練的教學方法。除了標准化的聽說讀寫基礎性教學課程設計,還添加了個性化問創演拓展性教學課程設計。
讀中活動,訓練思維
讀中活動是核心部分,是閱讀教學的輸入和理解環節,在該環節,教師需要巧設活動,引導學生使用有效的閱讀技巧,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入理解。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文本的內容及語言特點,靈活設置任務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學生的邏輯性思維。
借用思維導圖設計教學活動
在這張思維導圖中,所填的信息不僅僅只限於文本規定的范圍之內,還給思維導圖增添了若干空白信息條,以引發學生展開更多的信息聯結,激發發散思維,保證了思維的流暢性和獨特性。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
從培養思維角度看,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個性化表達,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使所學內容變得條理化,這是語言學習中的遷移運用,同時這一活動也達到了助人為樂的道德情感的積極遷移。
閱讀後活動形式多樣,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閱讀篇章的特點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思維特點,准確把握學生思維的維度和節奏。在讀後環節緊扣閱讀主題,搭建各種必要的支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篇章主題,引起思考,激起表達慾望,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和互相交流。
以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為宗旨的閱讀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鍛煉學生的思考方式;不是向學生解釋什麼是對的或是錯的,而是把「對、錯」交給學生,並協助他們獨立做出判斷。有效的活動是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的腳手架,在教學活動思維的指引下,學生能夠有序進行文本解讀和思維訓練,達成理解文本、拓展內涵、發展思維的閱讀教學目標,逐步提升自我思維品質。
B. 如何搭建好語境語篇中的語言支架
一、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課堂教學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盡力體現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自主建構,但同時也顯露出了諸如活動間缺乏遞進的層次性、活動前沒有任何鋪墊或支架等問題。
以讀寫教學為例,很多課堂都存在著語言輸入與輸出前缺乏過渡、鋪墊的現象,偏離了在活動中「用語言做事」並最終發展語言能力的方向。閱讀中,不少教師採用了「導入-閱讀-提問-討論-拓展性活動」這一基本模式,這就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語篇話題信息(主題)、語篇功能、語篇框架、寫作技巧的分析是否達成了為相關話題(主題)或類似語篇的寫作做好充分的鋪墊;二是所學語言(如詞彙、句式等)的積累是否已達成了為後續拓展性活動做好相關語言知識的鋪墊?……喪失了支架支撐的形式化活動會導致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以及情感不能真正被激發,本想讓學生能自主的活動卻會成為「自流」活動,課堂展現的是停留在學生原有認知層次的、膚淺表層的虛假主體性,失去的卻是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導、點撥和具體幫助的重要職責(戴軍熔,2010)。從本質上看,教學過程的推進,學習活動的開展,仍是一種低質量的運行,甚至有很多時候,並沒有實質性的學習過程。這很大一個原因是教師沒有為教學過程的推進和學習活動的開展設計適當的教學憑借。因此,教師在讀寫語篇教學中的支架作用不容忽視。
二、支架的相關涵義和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課堂中教師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架(Nunan,2004)。支架(Scaffold)Wood, Bruner&Ross(1976)提出,後來與Vygotsky(1978)提出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共同成為建構主義教學觀和社會文化理論的重要概念。Vygotsky(1978)認為,學生處於當前發展水平,無法獨立完成任務,但在教師或能力較強的同伴的幫助下,他們可以達到潛在發展水平(Potential Developmental Level)並完成任務。這種介於當前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幫助就稱為支架。支架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情景、信息或知識,甚至涉及學習策略和情感等方面。Vygotsky(1978)認為,有效的學習應保持在最近發展區內。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實施讀寫語篇教學任務時,應考慮到學生當前的發展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潛在發展水平,通過搭建恰當的支架,幫助學生實現在最近發展區內的發展,保障教學的有效性。
三、支架在讀寫語篇的運用
1.精心鋪墊,掃除障礙
何克抗(2002)指出,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教師為學生提供或激起學生的背景知識可以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學習內容的性質。教師如果不進行有效的引導和鋪墊,則難以激起學生對閱讀話題的興趣,學生不能進入學習主題內容的狀態,不能有效地排除閱讀理解障礙。
以新人教版必修1 Unit 4 Using Language板塊為例,這是一封邀請信,邀請你參加唐山大地震紀念公園的開幕式,並要在會上致辭。「讀與寫」(Reading and speaking)部分設計了三個練習,都是與地震後唐山的重建密切相關,因此教師有必要導入唐山大地震的背景知識和震後的唐山新貌,以激起學生已有的相關圖式和情感,為後續的練習做好鋪墊。
T: Do you remember what happened on July 28,1976 in Tangshan?
Yes, as we know, at 3:42 am. on July 28,1976 the greatest earthquake of the 20th century hit Tangshan.(多媒體課件展示唐山大地震的場景) The whole city was destroyed and lay in ruins. After the earthquake thousands of people work hard to rebuild Tangshan. In only seven years』 time, they built their new homes and offices. New Tangshan took on a new look.(多媒體課件展示新唐山的新貌)In honor of those who died in the earthquake and those who helped the survivors, the city will open a new park. Here is a letter of invitation. Read it carefully and imagine that you are the student who has been invited to give a speech. Read the letter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視覺上的對比和沖擊激發了學生的情感:為死者哀痛,也為倖存者的堅強意志和無畏精神以及他們的苦幹精神感到驕傲,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這就為後面的說和寫做好鋪墊。
2.梯度行進,探索意義
閱讀教學特別需要教師創設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加強對文本信息的挖掘,引導學生主動挖掘閱讀材料中蘊含的豐富內容(王建強,胡慶芳,2010)。有些讀寫文本設置的問題太難,教師就要搭建學習平台,有梯度地設計小問題,由淺入深地就各個問題與學生對話,協商文本意義,幫助學生完成意義建構。
如新人教版必修1 Unit 3 Using Language板塊 A Night in the Mountain 的課後思考問題是:
What items are Wang Kun and Wang Wei carrying with them? What do you think they will have to leave behind in Dali? What should they take instead?
How does Wang Kun feel about the trip now? What do you think changed his mind?
這些問題不是簡單的文章表層信息的考查,而是要求根據文中信息進行推理找出答案。根據學情,我認為第一遍閱讀就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太難太突兀了,於是我就設計了以下的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從細節欣賞再到推理判斷。
T: Journey Down the Mekong is a(n) __________.
A. argumentation B. Narration
C. exposition D. description
在學生閱讀之前,先進行閱讀策略上的指導:快速閱讀時,不要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讀,而要注意抓住關鍵詞和片語,以意群為單位。閱讀方法的使用要根據閱讀的文體和所要達到的閱讀目的來決定。對於描述性段落,要注意段落的呈現方式,即作者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來進行敘述。
3.多層建構,提升能力
在二語習得中,僅靠語義理解是不充分或低效的,對於復雜程度高的語言形式,注意和理解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關注對閱讀語篇內容和意義的理解和討論,而要對閱讀輸入過程實施積極干預,即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關注輸入語篇的情景語境、文章的組織規則、文章的語言特點、修辭手法等,通過突顯部分重要的語言形式,促使學生注意語言輸入中的語言知識,確保學生能從語言輸入中獲得足夠的語言吸收,提高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和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以A Night in the Mountain 為例:
T: In this part of the journey, the writer describes travelling through Tibet and the cold mountains where the river Mekong has its source. It includes descriptions of scenery and some of the writer』s feelings. Some of the sentences are well-written and useful. Can you find out them?
引導學生找出他們認為文章的優美句子和有用的結構。如:
Our legs were so heavy and cold that they felt like blocks of ice.
However, 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beautiful.
At one point we were so high that we found ourselves cycling through clouds.
In the late afternoon we found it was so cold that our bottles froze.
In the valleys colorful butterflies flew around us and we saw many yaks and sheep eating green grass.
At midnight the sky became clearer and the stars grew brighter.
It was so quiet. There was almost no wind-----only the flames of our fire for company.
We can hardly wait to see them.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so…that… ,find sb. doing sth., see sb. doing sth., at midnight, for company, can hardly wait to do sth.等結構。
教師接著解釋說;為了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作者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手法,一種是明喻(simile):即A像B。英語中常使用「like」或「as」,然後讓學生找出文章中含有明喻的句子。
Our legs were so heavy and cold that they felt like blocks of ice.
However, 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beautiful.
另一種是暗喻(metaphor):即A就是(成了)B。這時句中就不含「like」或「as」。例如,上句改成:Our legs were so heavy and cold that we thought they were ice.就成了暗喻,因為句中沒有「like」或「as」,並且腳成了冰塊。然後也讓學生找出文章中含有暗喻的句子:
Have you ever seen snowmen ride bicycles?
最後,讓學生寫幾個含明喻和暗喻的句子。
根據二語習得理論,輸入要轉化成輸出需要經過注意、理解、使用等環節。只有通過開展讓學生既注意語言意義、又注意語言形式的交際活動,才能使語言輸入和語言運用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4.充分預設,促進生成
課堂中師生間和生生間的真實交流能引發學生的思考,碰撞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為課堂生成創造條件。課堂生成有兩個層次:其一是「預設中的生成」,即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生成新知識和新能力,在思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獲得發展;其二是「即時性生成」即通過課堂中「意外」或「偶然」的教育機會生成新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王薔,2009)。生成教學的活動是學生自我建構的活動,但教師應為學生的生成建構搭建合理的支架。
在教學A Night in the Mountain時,當我問及課後練習1:What items are Wang Kun and Wang Wei carrying with them? 時,一個學生回答:Wang Kun and Wang Wei are carrying a tent, a cooker , food, pillows, water bottles, long wool coats, caps, gloves, trousers, T-shirts and shorts.這時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還有打火機,打火機,因為文章里有…only the flames of our fire for company 有fire當然要有打火機了。」我趕緊表揚他並順便問他:Great. It』s a reasonable answer. You are very careful and thoughtful. But do you know how to say 「打火機」in English?他有點遺憾地搖搖頭。我笑著說:It doesn』t matter. Sit down, please. Who else knows how to say 「打火機」in English?由於我們的學生英語基礎較薄弱,班級里沒有學生知道。於是,我就告訴學生「打火機」is called 「lighter」 in English. And 「火柴」is called 「match」. Both match and lighter can be used to make fire.
有了這么一個小插曲,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更濃了。實踐證明:教師對課堂生成的恰當把握能夠維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激發其創造性思維,不僅有利於拓展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更有助於推動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因此,增強教學的生成性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也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教師在讀寫語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想結合,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緊扣主題,有梯度地設計多種閱讀活動,發揮教師的支架作用,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基本脈絡、篇章結構、寫作技巧和常用的語言表達,為後續的寫作活動和閱讀類似文體的文章打好基礎,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C. 如何在英語課堂中構建語言「支架」
在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支架教學模式是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之後, 為學生創造的概念框架回,答幫助其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對知識意義的構建。將該模式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可以更好、更快地實現教學活動的最終宗旨,真正提 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小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考慮到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忽略了語言的層次性和梯度性,沒有形成一個不斷豐富的授課過 程。就如何在英語課堂中構建語言「支架」進行探究,以更好地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D. 可折疊支架的材質是什麼 它有哪些用途
我們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都想要怎麼做更加方便,所以就有了可折疊支架的出現。我們在家裡躺著、坐著或者趴著,每個人使用電腦的姿勢千奇百怪,使用場景也各不相同。這時候可折疊支架就能夠提供通用性支撐服務,讓我們怎麼用都舒服。如果我們在外面擺攤或者公司做宣傳,這時候也必須要用到可折疊支架。那麼,可折疊支架的材質是什麼?可折疊支架有哪些用途?
可折疊支架的材質
折疊架是一種用於方便在室外擺放物品的架子,一般可以用來晾曬衣物,或者是貨物。折疊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它可以用作收納,佔用空間比較小。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折疊架材質以及折疊架用途。
折疊架可以有很多中材質,一般情況下,合金的要多一點,不銹鋼使用的也比較多。折疊架可以用來擺地攤用,所以說材質一定要牢固,容易清洗才比較好!
折疊架根據不同的用途,可以選擇不同材質的。塑料的可以用來晾曬簡單的毛巾,衣物之類的。木質的,可以用來做工藝品等等,他們有著各自的特點。
可折疊支架的用途
可折疊支架主要用來晾曬衣物,比較方便,特別適用於現代小戶型的房間,使用過之後可以把他們收起來。
小巧又實用的多功能折疊架,幫助您收納砧板,晾掛毛巾、抹布,還有專門掛架方便收納水杯!
還有一種用於早市,夜市、集市、家庭臨時用架、展會展覽野外休閑等的可折疊支架。是您固定、流動擺攤休閑不可或缺的工具。可折疊支架採用國標2.5優質鍍鋅管製造,經實耐用。比例結構更合理,更防銹,管材切口全部用塑膠塞住,簡單易用,時尚美觀,攜帶方便。
獨特可折疊設計,不用時方便收納,一點也不會佔用空間。
噴塑鐵線材質精巧耐用,非常契合現代家居氛圍。
鮮艷的顏色,宛如一件工藝品。
通過上面的文章我們了解到可折疊支架的材質是什麼?可折疊支架有哪些用途?其實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可折疊支架,比如手機支架、電腦支架、電視機支架、晾衣服支架等等都可以使用到。而且它收納起來非常方便,又不佔地方,價格也非常劃算,市場上可折疊支架的種類非常多,我們在購買的時候只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了。它的使用壽命非常長,不容易壞。
E. 牛津英語如何搭建支架
《牛津小學英語》這套教材採用板塊結合的方式,每一單元的A部分是情景對話板塊。該板塊通過情景對話,著重訓練學生的聽說技能,以提高會話能力,同時還呈現新的詞彙和句型。B部分是單詞板塊,圍繞本單元的主題拓展的八至十個單詞,C板塊以本單元的主要句型,訓練學生看圖對話的能力。最後的部分是綜合性板塊,將單詞句型融合貫通,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中,教師考慮到A部分的文本,由於融合了單詞、句型顯得較為復雜,所以先從B和C部分入手,將新單詞與句型解決,這樣學生再回頭學習文本,確實輕松熟練。然而,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標》的出台,我們的英語教學面臨著許多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我們的教學方式亟需改變。
試想,十年前用的這套教學方法,如果在十年後的課堂上還大行其道,那麼,這不僅是時代的悲哀,也是學生的不幸。
最新的《英語課程標准》給了每一位英語教育工作者新的啟示,那就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而絕非只單單記住幾個詞或是某些語法。說到底,英語是一門語言,一種工具,它用在特定的環境中與人交流與溝通,而不是單純應試的。循著這樣的思路,我們重新思考教材的安排模式,認為文本對話安排在第一部分教授不僅可行,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新課標》的理論是「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將對話放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教授,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貼近生活的、充滿童趣的環境,在這樣的情景里學習對話,把生詞和句型放在文本里教授,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發展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而這一理念與「支架式教學」理論正好不謀而合。
一、「支架式教學」理論
這種教學思想是來源於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困難發展到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歐共體「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DGXⅢ)的有關文件,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work)。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於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用建築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Scaffolding)作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實質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為學習過程中的腳手架。如上所述,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說,該框架應按照學生智力的「最鄰近發展區」來建立,因而可通過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頓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它的具體環節分成這樣幾步:
(1)搭建「腳手架」 :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與學習習慣,圍繞本單元的主題,運用多種手段,比如,圖片、投影儀、實物等,在課堂中建立一個趨於真實的情景,為學生營造一種語言氛圍。
(2)進入情境:拋出問題,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即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創設一個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這一環節中要特別注意視聽與思考結合原則和媒體選擇與組合的最優化原則的充分體現。
(3)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通過師生對話、手勢動作等方式,將影響理解的詞句提前解決,通過多媒體方式,讓孩子們獨立解決文本的理解問題。
(4)協作學習: 進行小組協商、討論、對話等活動。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當前所學文本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A部分文本的意義建構。這一環節是目的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以及視聽與思考結合原則的綜合體現。
(5)效果評價: 效果評價是反饋原則的重要體現。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師生共同評價和學生相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 自主學習能力;? 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 是否完成支架式教學目標即完成了知識的意義建構。
二、支架理論的應用原則
在運用支架教學法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准確定位最近發展區。支架式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順利度過最近發展區,自然教師要先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准確定位。具體來說可以用以下三種方式來幫助定位:一是教師的課堂觀察,在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學生的情緒等變化來斷定教學內容是否適中。二是進行測試,主要是卷面測試,通過可以量化的試捲成績等來斷定某個班的學習程度。這可以避免前面觀察法產生的主觀性和偏差。三是學生反饋,主要是通過給學生問卷調查來實現,卷中要包含對現學材料的難易判定、自己的學習情況的判定,以及對未來材料難易度的期待。
(2)以學生為中心。學習過程中應當把學生當成知識和能力大廈的建設者,教師只是支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師只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對其進行幫助。學生可以通過和學習夥伴的互動來加速其建造進度,也可以通過夥伴的評價來對建造的不足進行修正,教師要給學生個人和學習小組留下足夠的空間。
(3)支架要合理。教師提供的支架要科學,只在必要時給學生提供支架。支架可以包含背景支架,也可以包含問題支架、概念支架等。支架要從易到難,並且要注意學生的反饋,提供簡潔易懂的用語來搭建支架。支架在學生自我學習和小組學習時要撤除,給學生以充分的學習時間。
三、實施課例
下面我選取了《牛津小學英語3A Unit8 Let』s go to the park A》進行嘗試。本次學習的主要是目的是理解文本大意,能聽、會讀其中出現的單詞與句型,能表演課文。通過實踐證明,支架式教學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學生興趣和學生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具體來說分以下5個步驟來展開教學。
(1)搭建「腳手架」 :課前首先與學生進行Free talk,復習之前學習的交際用語,把孩子們帶入語言環境中來。然後我選取了孩子們很熟悉的童話人物Alice作為導入,把學生引入「夢境」的情景中來。
(2)進入情境: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發現Alice在夢里進入了未知的地方,這是我拋出了問題,即她去了哪裡,並用了cinema的圖片作為輔助,因而引出了本課的新授單詞之一:cinema(電影院),接著在師生對話中,引出其他的單詞與句型。例如:
T: She』s falling down. Where is she?
S1: Cinema.
T: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cinema?
Ss: Yes.
T: You can say 「Let』s go to the cinema.」
…
T: Let』s go to the cinema.OK? But how?
S2: By car/bus/bike/plane.
(3)獨立探索:把文本出現的新詞、新句授完後,進入文本的學習,通過視頻的播放來呈現課文故事,第一遍看完後,我會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並回答。
T:Here』s a question. No.1 Liu Tao and Wang Bing go to the zoo by______.
S3: Bike.
T:Here』s another question. No.2 Mr. Black and David go to Xi』an by______.
S4: Plane.
(4)協作學習: 回答完這兩個問題後,我讓學生在看一遍視頻,並試著記住文本中出現的地點。
我讓學生通過兩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得出答案,由其中一人匯報。
T:Gao Shan and Mike go to the ______.
Mrs. Black and Nancy go to the _______.
Liu Tao and Wang Bing go to the ________.
Mr. Black and David go to _______.
S5: Park.
S6: Cinema.
S7:Zoo.
S8: Xi』an.
我讓學生通過兩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得出答案,由其中一人匯報。
(5)效果評價: 文本理解結束後,我又設計了兩個拓展活動,一個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再進行對話的編寫,另一個則是延續開頭的情境——Alice, 做出了新的環境設置以及對話表演。這些活動均是由同桌合作完成,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我不斷用口頭激勵與表揚的方式鼓勵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後的表演中,演的好的孩子還得到了我做的片花,作為平時表現的積累。
F. 什麼是支架式英語教學
小孩教師引導進行的進行,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幫助他版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權動。「支架式」進行強調以「最近發展區」作為教師介入的時空,它實際上就是最近發展區內的教與學。支架式英語教學有一下幾個環節:1.搭腳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近發展區」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進入情景,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3.獨立探索,學生獨立探索,自己去分析。先由教師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最好做到無需教師指導,向學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繼續攀升。4.協作學習,讓學生進行小組協商,討論,在共享基礎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全面、正確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機構。5.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體的學習評價。
G.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構建教學支架
在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支架教學模式是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之後, 為學生創版造的概念框架,幫助其權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對知識意義的構建。將該模式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可以更好、更快地實現教學活動的最終宗旨,真正提 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小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考慮到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忽略了語言的層次性和梯度性,沒有形成一個不斷豐富的授課過 程。就如何在英語課堂中構建語言「支架」進行探究,以更好地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H. 有沒有一種英語閱讀理解試卷 有英語嗨吧
這個沒有,你就可以把這個月考卷裝訂起來,這樣不是全部都有了嗎。另外可以訂購一些中學生英語雜志類的刊物,這樣對提高閱讀理解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