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理論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❶ 什麼是圖式理論
"圖式"是指一個人不斷積累起來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構。人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圖式"認識客觀世界、解釋客觀世界。圖式論任為,任何語言材料,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取決於聽者或讀者已有的知識,即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聯系起來。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於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例如,當我們談起醫院,就會想到醫生、病床、打針、吃葯、動手術等等,這是頭腦中有關醫院的圖式發生了作用。 根據這一理論,閱讀理解首先輸入一定的信息,然後在記憶中尋找能夠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當足以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被找到以後,就可以說產生了理解。可見,讀者理解一篇語言材料的過程就是讀者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當讀者把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聯系起來時,就能獲得作者所要傳遞的意義,達到讀者與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則,閱讀理解就失敗。 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決定,它們是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t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圖式(formal schemata)。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中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圖式理論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1. 內容圖式的運用 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一篇課文的熟悉程度,及狹義的背景知識(趙代玲,2001)。學生在理解新信息之前,都要將新信息與已知的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圖式理論認為,讀者的背景知識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 語言意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理解。許多語言專家認為,文化背景知識是理解特定語篇所必須具備的外部世界知識,它對語篇理解的影響大於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的缺乏會導致閱讀理解障礙,因而在理解句意時不僅要用語言本身的知識,還要運用客觀世界及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教學中,若能充分運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就會對閱讀材料加以推測、判斷,就容易理解閱讀材料。在教學中,常發現一些學生不能理解某篇閱讀材料,並不是因為語言知識障礙,而是他們根本不具有作者所想像的背景知識。 因此,在閱讀教學之初,可針對閱讀課文的內容,有的放矢地利用與閱讀材料配套使用的圖片、光碟、實物、影片等向學生介紹背景知識,引入課文的話題,激活學生已有的、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使學生頭腦中的背景知識和閱讀材料相互聯系起來,使其產生閱讀課文以了解更多信息的願望。此外,還介紹學生課外讀一些有關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的書籍,如《英語學習背景知識》(英國澳大利亞)、《英語學習背景知識》(美國加拿大)、《英國風土大觀》、《美國風土大觀》等。 2. 形式圖式的運用 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的體裁的了解程度,即讀者的篇章意識。 文章的體裁是多種多樣的,如故事、寓言、說明文、論說文等,不同的文章都有各自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越熟悉某種文章結構,閱讀時就越能把握思路、層次,就越清楚文章的特定框架結構、各段落的組織排列及文章的邏輯關系,讀起來就得心應手,閱讀速度也會隨之提高。 教學中,如果老師缺少對語篇文體的分析和指導,學生不懂得分辨體裁,閱讀就會帶有盲目性。因此,針對不同的體裁,應進行分類指導。從寫作方式看,高中英語教材中常見的體裁是記敘文(narrative writing)和說明文(expository writing)。記敘文有可分為人物傳記和故事。 人物傳記的文章可從兩個角度去閱讀,一是按時間順序了解人物生平(time and events);二是關於人物所獲得的成就(achievements)。以sefc 1a unit 13 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 為例,開始閱讀時就按時間線索找到有關abraham lincoln 的信息: 1809:was born in kentucky, usa 1818:his mother died 1860: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1: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1864: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second time 1865:was shot at the theatre in washington, d.c. 學生從總體上理解了文章之後,再來概括abraham lincoln's achievements就顯得容易多了,就會明白他為什麼被看著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更重要的是再遇到相同體裁的文章,如sefc charlie chaplin,albert einstein,walt disney,madame curie,captain cook,martinluther king jr等傳記類文章,學生都會從類似的角度去閱讀,而且還掌握了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 故事類文章也按記敘文的特點進行閱讀。記敘文的結構由開端(beginning)、發展(development)、高潮(climax)和結尾(ending)四部分構成。 說明文的結構分為引言(introction)、正文(body)和結束語(conclusion)三部分。以sefc 2a unit8 lesson 30 first aid為例,首先按結構和意義把文章分成塊,明確大意,然後版書以下要點: introction(para 1):first aid is the science of giving medical care to a person before a doctor can be found. body(para 2-4):three important things to do if someone has an accident and some advice for dealing with common injuries. conclusion(para 5):if everyone in the country knew first aid, many lives would be saved. 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框架,使復雜的文章簡單化,同時也突出了核心,層次分明,達到了透徹理解的效果。同樣,學生在閱讀中遇到類似的文章時,會根據教師介紹的方法,迅速的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的內容。 3.語言圖式的運用 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是對詞彙的掌握和語言結構的了解。語言圖式在閱讀中起基礎的作用,沒有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發揮不了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對文章中結構復雜的長句和語法難句進行分析,以掃除學生閱讀中的障礙,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合理地運用三中圖式進行閱讀教學,這三中圖式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對同一篇閱讀材料,應兼顧內容圖式、形式圖式及語言圖式,只有這樣才會產生高效率的閱讀理解。[好研網]
❷ 如何有效進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一、新課標的具體要求
《江蘇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教學要求》七級目標中讀的目標描述為:
1. 能從一般性文章中獲取和處理主要信息。
2. 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圖。
3. 能通過上下文克服生詞困難,理解語篇意義。
4. 能通過文章的線索進行推理。
5.能根據需要從網路等資源中獲取信息。
6. 能閱讀適合高中生的英語報刊或雜志。
7. 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23萬詞以上。
八級目標中讀的目標描述為:
1. 能識別不同文體的特徵。
2. 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長句和難句。
3. 能理解閱讀材料中不同的觀點和態度。
4.能根據學習任務的需要從多種媒體中獲取信息並進行加工處理。
5. 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
6. 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30萬詞以上。
「英語閱讀不但是中國大多數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而且是中國大多數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手段。」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主要目的。
閱讀能力的高低,一般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理解程度,即閱讀理解;二是讀速快慢,即閱讀速度。閱讀不是被動的接受型語言活動,它不僅涉及語音、語法、詞彙這些語言因素,還有非語言因素,如背景知識、邏輯推理、評價判斷等,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知識,對文章進行猜測、證實、再猜測、再證實的心理活動,通過這些心理活動過程,達到對文章的深度理解。理解與速度是主次關系,理解是主,速度是輔,速度的快慢以理解為標准而進行調節。英國教育學家愛德華。費賴博士認為:「一個中等水平的英國人或美國人,閱讀速度可達到250詞每分鍾(wpm),或者更快一些,閱讀理解的准確率為70%左右」。新課標要求我國學生的閱讀速度達到60-100wpm,理解准確率達到70%。
二、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抓住英語閱讀課堂教學
影響中國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主要原因是語言因素,即學生的英語水平問題。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如對詞彙、句型、語法的掌握,為學生實施進一步閱讀活動奠定必要的語言基礎。
基於語言的兩種功能――用於表達內容的事務功能與用於表達社會關系與個人態度的交往功能,語言課堂應包含以下兩種活動:解釋領會語言點的活動與實踐語言點的活動。換句話說,課堂教學應該為達成語言點學習活動與交際活動的融會貫通提供平台。閱讀課上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文本這一融語言點與語境於一體的媒介,加強對語言基本功的夯實與實際運用能力的提升,達到「教學做合一」。
牛津教材每單元reading後Exercise D是訓練學生在語境中理解生詞的含義,在完成此題後,教師可以進一步設計語境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鞏固對他們的理解,最後可要求學生以課文為基礎,對這些詞彙進行拓展性造句或復述課文。
(二)精心組織、指導學生泛讀
要達到《課標》對讀的要求,單靠教科書是遠遠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量的,沒有一定的輸入量,就無法保證一定的輸出量。因此,我們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的泛讀。學生在泛讀時,不僅僅在提高閱讀的流利程度,還在增加著新詞彙,加深著舊詞彙,鞏固著語法知識。另外,泛讀還能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及聽力和口語。更重要的是泛讀能培養學生閱讀英語的積極態度,提高英語學習的動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 指導學生合理選擇閱讀材料
英語原著、中學生閱讀教材、專業報刊雜志或網路資源等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選擇時應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1)聯系性原則,指材料的選擇應考慮與課文、句型、語法、詞彙教學的聯系,考慮學生的聽、說、讀、寫水平;(2)專題性原則,指閱讀同一話題的若干篇文章,其優點在於隨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某一話題的了解和背景知識的積累,他會相對容易地了解相關話題的文章;(3)時效性原則,指選取的材料要貼近現實和社會,能放映各個領域的最新成果和發展等;(4)趣味性原則;(5)難易度適中原則,一般認為,選材時應對詞彙和語法進行嚴格的控制,生詞不超過總詞彙量的2%,新句型不超過5%,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基本無語言障礙。
2. 幫助學生有效激活圖式
由於讀者頭腦中先存的知識(背景知識)及知識結構(圖式)在閱讀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教學中就要以激活學生的相關圖式為目的,通過對文章標題、插圖、關鍵詞等線索的討論,迅速調動頭腦中的相關背景知識,幫助他們理解閱讀中碰到的新內容,以提高閱讀速度。預測(讀者藉助邏輯、語法、文化等線索,對文章的主題、體裁、結構及相關詞彙進行猜測)是激活圖式的一個重要方法,在閱讀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預測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成功的預測能較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下一步的閱讀與理解做好導向性的鋪墊。
❸ 如何用圖式理論指導英語課堂教學
課前精心備課,選擇合適的教學過程。一堂課成功與否,與課前准備工作專的好與壞有直接關屬系。教師應做好充分准備。如查閱各類信息資料、儲備豐富的相關知識,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准備合適的教學手段和用具
❹ 閱讀教學老師嗎手心可以了解的圖示理論有哪些
"圖式"是指一個人不斷積累起來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構.人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圖式"認識客觀世界、解釋客觀世界.圖式論任為,任何語言材料,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取決於聽者或讀者已有的知識,即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聯系起來.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於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例如,當我們談起醫院,就會想到醫生、病床、打針、吃葯、動手術等等,這是頭腦中有關醫院的圖式發生了作用.
根據這一理論,閱讀理解首先輸入一定的信息,然後在記憶中尋找能夠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當足以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被找到以後,就可以說產生了理解.可見,讀者理解一篇語言材料的過程就是讀者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當讀者把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聯系起來時,就能獲得作者所要傳遞的意義,達到讀者與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則,閱讀理解就失敗.
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決定,它們是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t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圖式(formal schemata).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中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圖式理論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1. 內容圖式的運用
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一篇課文的熟悉程度,及狹義的背景知識(趙代玲,2001).學生在理解新信息之前,都要將新信息與已知的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圖式理論認為,讀者的背景知識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
語言意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理解.許多語言專家認為,文化背景知識是理解特定語篇所必須具備的外部世界知識,它對語篇理解的影響大於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的缺乏會導致閱讀理解障礙,因而在理解句意時不僅要用語言本身的知識,還要運用客觀世界及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教學中,若能充分運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就會對閱讀材料加以推測、判斷,就容易理解閱讀材料.在教學中,常發現一些學生不能理解某篇閱讀材料,並不是因為語言知識障礙,而是他們根本不具有作者所想像的背景知識.
因此,在閱讀教學之初,可針對閱讀課文的內容,有的放矢地利用與閱讀材料配套使用的圖片、光碟、實物、影片等向學生介紹背景知識,引入課文的話題,激活學生已有的、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使學生頭腦中的背景知識和閱讀材料相互聯系起來,使其產生閱讀課文以了解更多信息的願望.此外,還介紹學生課外讀一些有關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的書籍,如《英語學習背景知識》(英國澳大利亞)、《英語學習背景知識》(美國加拿大)、《英國風土大觀》、《美國風土大觀》等.
2. 形式圖式的運用
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的體裁的了解程度,即讀者的篇章意識.
文章的體裁是多種多樣的,如故事、寓言、說明文、論說文等,不同的文章都有各自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越熟悉某種文章結構,閱讀時就越能把握思路、層次,就越清楚文章的特定框架結構、各段落的組織排列及文章的邏輯關系,讀起來就得心應手,閱讀速度也會隨之提高.
教學中,如果老師缺少對語篇文體的分析和指導,學生不懂得分辨體裁,閱讀就會帶有盲目性.因此,針對不同的體裁,應進行分類指導.從寫作方式看,高中英語教材中常見的體裁是記敘文(narrative writing)和說明文(expository writing).記敘文有可分為人物傳記和故事.
人物傳記的文章可從兩個角度去閱讀,一是按時間順序了解人物生平(time and events);二是關於人物所獲得的成就(achievements).以sefc 1a unit 13 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 為例,開始閱讀時就按時間線索找到有關abraham lincoln 的信息:
1809:was born in kentucky, usa
1818:his mother died
1860: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1: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1864: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second time
1865:was shot at the theatre in washington, d.c.
學生從總體上理解了文章之後,再來概括abraham lincoln's achievements就顯得容易多了,就會明白他為什麼被看著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更重要的是再遇到相同體裁的文章,如sefc charlie chaplin,albert einstein,walt disney,madame curie,captain cook,martinluther king jr等傳記類文章,學生都會從類似的角度去閱讀,而且還掌握了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
故事類文章也按記敘文的特點進行閱讀.記敘文的結構由開端(beginning)、發展(development)、高潮(climax)和結尾(ending)四部分構成.
說明文的結構分為引言(introction)、正文(body)和結束語(conclusion)三部分.以sefc 2a unit8 lesson 30 first aid為例,首先按結構和意義把文章分成塊,明確大意,然後版書以下要點:
introction(para 1):first aid is the science of giving medical care to a person before a doctor can be found.
body(para 2-4):three important things to do if someone has an accident and some advice for dealing with common injuries.
conclusion(para 5):if everyone in the country knew first aid, many lives would be saved.
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框架,使復雜的文章簡單化,同時也突出了核心,層次分明,達到了透徹理解的效果.同樣,學生在閱讀中遇到類似的文章時,會根據教師介紹的方法,迅速的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的內容.
3.語言圖式的運用
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是對詞彙的掌握和語言結構的了解.語言圖式在閱讀中起基礎的作用,沒有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發揮不了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對文章中結構復雜的長句和語法難句進行分析,以掃除學生閱讀中的障礙,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合理地運用三中圖式進行閱讀教學,這三中圖式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對同一篇閱讀材料,應兼顧內容圖式、形式圖式及語言圖式,只有這樣才會產生高效率的閱讀理解.[好研網]
❺ 如何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應用圖式理論
現行的中高考對學生聽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浙江省普遍使用的《英語新目標》教材中,聽力材料大多數圍繞本單元的主題,形式多樣並且情景性和文化性較強,材料難度相對較高,不僅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知識,還需要具有相關的背景知識。而實際聽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往往只注重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提高,而忽略了材料的背景知識和學生的參與作用。他們較多採用放音一聽音一對答案的傳統教學模式,即聽音之前教師先對材料相關的語言知識進行比較詳盡的鞏固,然後直接放音,學生邊聽邊做練習,最後教師對答案並稍加解釋,一篇聽力材料就這樣草草地處理完了。在該模式下,學生往往只是被動的接收者,他們已有的背景知識不能得以激活,無法發揮背景知識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導致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普遍較低。本文嘗試將圖式理論應用於聽力教學中,充分發揮該理論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聽了理解能力。
2 聽力理解與圖式理論
聽力理解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在該過程中,聽者並不是被動地運用聽覺來接收信息,而是通過調動大腦中已有的背景知識對當前輸入信息進行能動地加工處理,從而理解說話者的思想和情感。正如Anderson所言:「理解並非僅僅是接收,聽者實際上在理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需要激活各種類型的知識,並運用它們來理解說話者表達的真實意圖」(Anderson&Lynch,1988)。這與圖式理論的觀點一致,即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等背景知識相聯系。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於頭腦中已存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王初明,2003)。因此,將圖式理論引入聽力教學會對學習者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3 圖式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
圖式在聽力理解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聽者頭腦中已有的圖式是決定聽力理解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以下將從幾個不同方面具體闡述圖式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
3.1 圖式的預測作用
預測是指聽者在聽的過程中,根據己知信息對即將聽到的內容進行推理猜測。預測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由於圖式集合了有關某一特定事物的具體構成知識,可以為聽者理解話語提供積極的准備狀態。當輸入的信息激活了聽者頭腦中相應的圖式,聽者就會對即將要聽到的內容產生一種預期。當預期同所述內容相一致時,其內容則易於理解;相反,當預期同所述內容不一致時,說明聽者的預期出現偏差,則會刺激聽者修正偏差,並提高聽的興趣。
3.2 圖式的補充作用
圖式是一種抽象的知識結構,它概括了具有不同細節的各種已知的實例,所以,當材料中省略了一些常識性的信息時,這時只要激活相應的圖式,聽者就能推理出被省略的信息,並把他們添入到正在處理的圖式中去。如:Jack likes reading. He went into a library .When He left the library, he was happy with two books.在理解中,聽者會結合自己已有的圖式將 「Jack borrowed the books」 這一事實納入整體理解中去。此外,當聽力材料偏難時,對於沒聽清楚的詞句,聽者也能根據語境自動彌補,這樣難度自然隨之降低。
3.3 圖式有助於注意力的分配
圖式對所要加工的信息並非全部接納,而是有選擇地進行加工。某一圖式一旦被激活,就會為信息的加工儲存提供一種框架。與該圖式密切相關的信息,就會被圖式組織進來並獲得鞏固的記憶,而與圖式無關的信息因沒有被納入圖式而很容易被遺忘,可見圖式有助於注意力的分配。
由於聽力過程中,聲音是轉瞬即逝的,聽者不可能一字不漏地記住每一句話,他們必須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篩選,將注意力放在相對重要的信息點上,這樣才能保證抓住文章大意。因此,圖式有助於注意力分配這一作用對聽力理解至關重要。認知科學研究也表明,如果大腦中沒有相應的圖式為理解語篇內容提供參考和向導,聽者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無法抓住關鍵詞句,就很難達到對文本中心意思的理解。
3.4 圖式有助於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的作用
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們對不可知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鄧媛、陽志清(2004)的研究表明緊張焦慮情緒是影響聽力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些情緒是由於對所聽內容無心理准備,擔心聽不懂導致的。聽前圖式的激活可以為聽者指明方向,讓聽者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從而緩解聽者緊張害怕的情緒,從心理上增加聽懂的信心。
4 圖式理論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如上所述,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已有圖式對聽力理解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活學生頭腦中已儲存的知識結構,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那麼通過什麼方式才能激活與聽力材料相關的已有圖式? 這就需要一種激活程序,使聽力內容與學生已有圖式有機地聯系起來,我們將這種激活程序稱作「激活圖式」。激活圖式在已有圖式和新圖式(對當前輸入信息的正確認知)之間起銜接橋梁的作用,如圖1所示。以下將具體闡述如何構建與聽力材料相適應的「激活圖式」來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圖式,從而發揮已有圖式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
圖1.三種圖式的關系圖
4.1 觀察圖片
《英語新目標》聽力材料大多配備了插圖,這些插圖相比文字更直觀地反映了聽力材料
的主題內容。在聽力之前,教師可以將相關插圖呈現給學生看,並告知學生接下來的聽力內容會和該插圖相關,讓學生發揮想像,通過這種方法來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圖式。如在放八年級上冊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Unit 7)第二課時聽力材料之前,先讓學生觀察配套圖片,學生看完圖片後知道接下來的聽力材料與如何製作水果沙拉有關,這時在學生頭腦中已存儲的水果沙拉的製作圖式就會被激活,並且學生會不自覺地去預測接下來的聽力內容。有了這樣的預測,學生在聽力過程中會特別留意與製作水果沙拉相關的詞彙,如,cut up, mix…up, turn on, pour…into…, 以及表先後順序的副詞,如first , then , finally , last…。因此,在聽的過程中就更容易抓住重要信息。
4.2 通過標題或關鍵詞進行brainstorm
對於議論文這樣的聽力材料,可以在放音之前告知學生聽力材料的標題和關鍵詞,讓學生以brainstorm的方式對該主題進行探討,以此來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圖式。在這種自然、無約束的情況下進行討論,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從而激活更多相關的圖式內容。如進行九年級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unit 1)第三課時聽力之前,教師先將標題 「What are your challenges in learning English?」告知學生,並將關鍵詞「challenges」寫在黑板上。在引出主題之後,為了更有效地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教師進一步將主題細化成speaking;listening;reading; writing這四個模塊,並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每組學生對一個模塊進行brainstorm。討論結束後,各組選一名代表口頭陳述本組討論的結果。教師邊聽邊把要點寫在黑板上。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將各組的信息進行比較、分類、概括,使各觀點之間形成內在的邏輯關系,並用不同形狀的圖形將信息間的層次關系表示出來,如圖2所示,同一層次的信息採用同一種圖形來標示,以利於學生了解文章的組織結構,從而更准確地抓住文章的要點和作者的思路,提高收聽階段的效果。
圖2.brainstorm 結構圖
4.3 5W+H 提問方式
在記敘文或對話中,事件的敘述方式或敘述的順序結構,一般是按照一定的規則來進行的。對於這類材料,教師在放音之前可以通過提問有關主題內容、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主要事實及理由,事情的結果,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問題,即What-When-Where-Who-Why-How?(5W+H) 系列問題的方式來串聯整個事件,並激活學生已有的事件相關圖式。以八年級上冊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Unit 10)第二課時為例。這是一篇情節性比較強的對話,教師可以作如下提問:1.What is Cheng Han going to be? 2. Where is Cheng Han going to move? 3. How is Cheng Han going to do that? 4. When is Cheng Han going to be a/an …? 通過以上問題學生可以確定材料是關於個人理想這一主題的,並且預測可能到來的信息類型包括一些關於職業、時間、地點以及如何去實現理想等相關內容。此方法有助於學生在把握篇章框架的基礎上,有選擇地把注意力放在所期待的信息內容上,來達到聽懂和理解的目的。
4.4 直接講解
對涉及到英美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背景、風土人情及生活方式等相關內容的聽力材料,不少學生由於文化背景知識缺乏,在聽力理解時往往會出現理解障礙。聽前,可由教師講解,直接為學生提供所需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完善已有的圖式。
以《英語新目標》九年級上冊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Unit 12)為例,section B中的聽力材料涉及到中西餐桌文化的差異。為了讓學生在聽力之前,對中西的文化差異有個整體的印象。教師可以事先准備一張表格,如表1所示,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識和經驗來完成該表,對於那些學生並未掌握的內容,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完成。此過程,不僅回顧了學生先前的認識與經驗,又在此基礎上補充了他們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使學生為理解材料內容提前做好知識鋪墊和心理准備。
❻ 淺談如何利用圖式理論,指導學生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
那麼,怎麼才能把圖式理論應用到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去呢?
按圖式理論,閱讀教學工作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Pre-reading
引導學生作好閱讀心理准備, 實現自上而下的內容圖式激活。著手激活的角度應根據文章的內容和題材來進行不同的選擇。具體說來,也就是充分刺激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圖式,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預測有關課文的圖式知識,使已有知識向課文的新的圖式知識靠攏,相近並達到吻合。要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在學習課文之前,利用插圖、利用標題或一些關鍵詞進行預測,並隨著學習進程不斷地印證和修正。關鍵詞是與文章主題思想緊密相關的詞語,能激活圖式。閱讀前,教師有意識地仔細選出關鍵詞語,讓學生討論,發揮他們的想像力,把他們的思路引到文章的脈絡上。也可要求學生從其層次結構及內容上入手進行猜測,根據自己對於類似文章的圖式,對文章的內容做出判斷。這樣,他們就可以將自己的預測與課文實際表達的內容加以比較,從而達到對文章內容深層次的理解。
2.While-reading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培養閱讀技能。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建立相應的語篇圖式。這樣有助於學生從整體理清文章的脈落,使學生易於記憶,理解並推理,並力求把課文新的知識充分融入學生原有的圖式知識並形成自己的新的圖式。
3.Post-reading
運用圖式。在這一階段,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種自由、寬松和活潑的討論氛圍,允許學生爭論,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新的圖式知識加以運用,擴充和輸出。
❼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什麼閱讀教學與語言知識的教學能否並行
高中英語(SEFC)閱讀課文具有題材廣泛、體裁各樣、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徵,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模式常常是單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學方式只是把課文作為單純向學生傳授語法及語言知識的載體,忽視了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傳統的閱讀理解提問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對所閱讀文章的表層理解層次上。那麼,如何藉助這些課文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水平呢?經過教學實踐和不斷嘗試,筆者發現:不同閱讀活動階段,必須採用不同閱讀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閱讀教學目標的實現。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 單元閱讀課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探析。
一、First–reading 採用自上而下模式,側重培養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閱讀理論模式。這一理論反對把閱讀看成是對一系列詞句的知覺,認為閱讀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們在文章中挑選和選擇足夠的信息來作出預測,用他們自己的經驗和有關客觀世界的知識去驗證他們的預測。按這個模式,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結合自己的預測,在文章中找出有關的信息,來驗證自己的預測。該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對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學生語言基本功不扎實。然而,由於強調整體篇章理解,在閱讀時採取跳躍式搜索、猜測等方法,所以有利於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速度的培養是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目前,中學生閱讀能力在速度上與可能達到的指標相比普遍要低幾倍,甚至十幾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急需盡快獲取各種信息資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與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理解能力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訓練學生閱讀速度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內容處於陌生狀態的基礎上,因此,在學生初次接觸閱讀課文時,應該採用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不失時機地培養他們的快速閱讀習慣、快速閱讀理解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引入題材。可採用設疑懸念、直觀導入、故事導入等引入方式。
2、進行快閱。可向學生介紹組讀法、察讀法、瀏讀法、略讀法、跳讀法等快速閱讀方法。
3、檢測理解。可採用問答題、判斷題、選擇題、做筆記、填圖表等檢測形式。
附SEFC Book IA Lesson 26 & Lesson 27 閱讀理解問答題:
1) Which was the USA』s strongest earthquakes ?
2)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nd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homes in the 1906 earthquake ?
3)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1989 earthquake?
4) When the 1906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many metres did the Pacific
plate jump to the north ?
5) How many measures(措施) can we take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
6) What is " The Big One"?
經過一讀課文及完成表層信息捕捉問題後,學生對文章有了膚淺的認識,閱讀速度也得到訓練。然而,閱讀包含兩個階段:一是辨認文字元號的感性認識階段;二是理解內容,吸收信息,創造性思維解碼的理性認識階段。因此,二讀課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 採用交互作用模式,側重培養閱讀理解綜合能力
語言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是讀者通過視覺器官接受以文字元號形式輸入的外部代碼,再結合大腦中的內部代碼(即圖式)進行編解碼認知加工,從而理解並提取信息的過程。根據魯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即是讀者大腦中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認知加工交互作用的過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稱為圖式理論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決定: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所討論的主題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的體裁的了解程度。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種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閱讀的關鍵在於理解,尤其是深層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綜合能力能起關鍵的作用。藉助形式圖式模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文體思路,了解各種不同體裁的課文的結構特點。例如教"Earthquakes" 時引導學生歸納出文體思路是accidents--- causes --- solutions---- prediction。藉助文章體裁結構幫助理解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閱讀策略,同時也有助於學生下一階段完成重建語篇的表達訓練。藉助內容圖式,教師可啟發學生尋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線索去激活自己大腦中相應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回憶「板塊學說」(plate tectonics)相關內容,將文章內容與大腦中的相關信息聯系起來有助於學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細節內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寫作態度、寫作意圖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語言圖式在閱讀理解中起著基礎的作用,沒有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發揮不了作用。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提高學生識別文章中詞、短語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這樣做,學生讀懂文章的能力才會逐步提高,下一階段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才會有基礎。總之,綜合利用形式圖式、內容圖式、語言圖式來指導二讀課文,對提高學生閱讀綜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❽ 圖式理論指導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用英語怎麼翻譯
A study under schema theory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English reading in high school ecation
❾ 按圖式理論模式中讀者的閱讀能力由哪幾種圖式決定
按圖式來理論模式,讀者的自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決定,它們是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指的是讀者對閱讀材料的掌握程度,內容圖式指讀者對文章涉及的主題熟悉的程度,而形式圖式指的是讀者對文章體裁的了解程度。相互作用模式對外語閱讀教學的意義: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應用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