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型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探究
A.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誰,怎樣提出的
Nunan (1989) 認為,「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法,具有結構性,它由教學目標(goals)、信息輸入(input)、活動方式(activity)、師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教學環境(setting)等要素組成。任務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之間的差異在於前者注意信息溝通,活動具有真實性而且活動量大。英語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即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正由於任務型教學模式具有上述性質和特點,在英語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倡導選擇和運用任務型教學以期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任務型教學認為,以功能為基礎的教學活動中有許多活動並不是來自真實生活,因此最多隻能稱其為「准交際(quasi-communication)」活動(D. Nunan,1989),而要培養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生活任務(real-life tasks)(D. Nunan,1989)。真實生活任務教學強調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即做各種事情),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用英語做事的能力)。顯然,真實生活任務的關鍵在於任務要有真實生活的特徵。
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基於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課堂中師生和生生的互動和交際有助於學生運用語言,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語言的習得,並最終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其理論基礎是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1999)。Skehan(1998)對任務有如下論述:意義優先,任務完成為主,評估基於任務完成與否。也就是說,任務應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而不強調學生使用何種形式;任務具有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際」;學生應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對任務進行評估的標準是任務是否成功完成。因此,《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要有利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交際的語言應用能力」。
三、任務型課堂教學的環節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專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中提出了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三個步驟:
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
2.任務循環流程(Task-cycle):
a. 任務(task)——學生執行任務;
b. 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准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
c. 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
3.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
a. 分析(analysis)——學生通過錄音分析其他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
b. 操練(practice)——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
任務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做的首要環節就是呈現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任務驅動(task-driven)的過程,它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也有利於體現任務的真實性。如果教師不是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呈現任務,而是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結束後再呈現並讓學生完成,那麼這就不是任務驅動型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動力就不如任務驅動過程中那麼強烈。所以,真實運用任務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此時,學生就進入了參與任務的環節。
任務環(Task-cycle) 是實施任務型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根據其交互特點可大致分為五類:故事鏈任務(小組中每人講一段故事,全小組講完整個故事);信息差任務(兩組或多組信息互補,協商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任務(圍繞一個問題或根據一系列信息,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做決定任務(圍繞一個和多個結果,通過協商或討論作出選擇);觀點交換任務(通過討論,相互交換意見,不必達成共識)。其中信息差任務具有合作性和多元成果性的特徵;同時信息差任務過程簡單,也易於課堂操作。在豐富多彩的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就能運用自己的思維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主動地去習得英語,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任務中來,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 doing」,並從中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享受成功的喜悅。
任務的完成是任務型教學程序的最後環節。在時機成熟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新知識點、突出主題進行遷移操練,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轉化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國內外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發展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實用主義的認識作為教育理論基礎,提出了「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育模式,他主張教育的中心應從教師和教科書轉到學生,教學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語言學家HerbortH.Clark(1996)說:Language is for doing things.「學習語言既不是背誦孤言的單詞,也不是熟記脫離語境的句子,更不是記憶枯燥乏味的語法規則,而應當教會學生用恰當的語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詞彙和語法都是為「做事情」並「完成任務」服務的,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在語言運用的活動中把詞彙,語法和功能項目有機地結合起來。20世紀70年代,N.S.Prabhu在印度進行了一頂強交際法的實驗(Bargalore Project),他提出了許多任務類型,並把學習的內容設計成各種交際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進行學習。
任務型教學的基本模式
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任務型教學至少具備以下兩個特點:(l)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2)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這一交際問題必須與現實世界有著某種聯系,這種聯系應該是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文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慾望。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並構成一個有梯度的連續活動。在教師所設計的各種「任務」中:學生能夠不斷地獲得知識或得出結論,從注重語言本身轉變為注重語言習得.從而獲得語言運用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掌握現成的語言知識點、隨著「任務」的不斷深化.整個語言學習的過程會越來越自動化和自主化。
(二)任務型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
任務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1、任務的目標(Goals)。指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而希望達到的目的。任務的目標可以是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解決某項交際問題,也可以是訓練某一項基本技能等。
2、構成任務內容的輸入材料(Input)。輸入材料必須具有知識性,應以現實生活中的交際為目的,是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語言,從而學習語言而不是局限與教材。
3、基於這些材料而設計的各項活動(Activities)。任務的設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後想連,層層深入,並由數個微任務(mint-task)構成一串「任務鏈」。在語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輸入後輸出原則,使教學階梯式層層推進。
B. 1、目前探究教學模式有哪些區別是什麼 2、探究教學過程方案一般什麼寫(步驟,輪廓)
來自 大科學 團隊
提供豐富的網路資源,創設最佳學習環境,探究新型教學模式
課題研究報告
江蘇省無錫連元街小學課題組
二00五年四月
一、 課題研究背景
教育部部長助理、基礎教育司司長李連寧在全國課程改革實驗區信息技術教育研討會上明確指出,不應當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學習的對象,而應當作為學習的工具,要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李連寧強調,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要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
建構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新課程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推進。只有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才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為了推進我校教育信息化的進程,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我們於2002年成立了「在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組,課題組申報的研究課題「提供豐富的網路資源,創設最佳學習環境,探究新型教學模式」是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無錫地區開設的一個重點子課題,也是正是體現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在短短的三年期間,我們對網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探究教學模式、教學設計等作了初步的探索,並取得實效。
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
開展「提供豐富的網路資源,創設最佳學習環境,探究新型教學模式」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是: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以資源設施建設為基礎,以信息化資源開發應用為核心,推動在網路環境下的學科課程整合,立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師資隊伍,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建構網路環境下的以建構主義、多元智能、合作學習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有效模式,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
開展研究的理論依據為: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素質教育思想、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系統論原理、教學設計原理等理論。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目標
1、研究內容:開展「網路環境下學科課程整合」課題研究的內容包括: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方法研究、信息網路環境下新型教學模式研究、信息技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基於網路環境的信息資源應用研究、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化學習模式研究、基於網路環境的協作式學習模式研究。探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方法和規律、建構信息網路環境下新型的教學模式、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方法途徑。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和組織教學的能力。
2、研究目標為:通過素質教育、課程改革、信息技術三大主題整合,實現學習方式的全面變革;研究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育資源的利用從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實現開放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學設計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資源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整個教學對資源是開放的,學生在學習某一學科內的知識時可以獲得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生在佔有豐富資源的基礎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養;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組織者;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資源環境,作為學生學習的協作工具和研發工具,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團隊精神、協作能力和探索與創新能力。
3、研究的特色和策略:
(1)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能滿足個體需要的,能適應廣泛的學習風格和多元智能。(2)學習是以問題或主題任務為中心組織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間建立有效的連接。(3)學習是在通訊與交流的過程中進行,學習者之間是協商與合作的。(4)學習是具有創造性和生產性的。(5)將技術作為學習的綜合組成部分,注重於基本技能、內容和高級思維技能,為學生提供應用所學技能的機會。(6)將可信的評估作為學習的綜合組成部分,促進終身學習的潛能。
基於以上理論,我們課題研究時採用的策略是:
(1)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創設情境,包括問題情境以及虛擬實驗環境,以培養學生觀察及思維能力。(2)利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和資源,藉助其內容豐富,多媒體呈現,擴展鏈接等特點,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索的學習能力。(3)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藉助人機交互技術和參數處理技術,建立虛擬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不斷探索精神和科學的研究方法;(4)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組織協商活動,培養合作學習精神;(5)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述觀點思想,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6)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藉助信息工具平台,嘗試創造性實踐,培養學生信息加工處理和表達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提供學習者自我評價反饋的機會。通過形成性練習、作品評價等方式獲得學習反饋,調整學習的起點和路徑。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
1、 課題研究的准備階段
連元街小學是一所百年名校,更是一所信息技術特色學校,在網路興起的初起,就把握住了這一新興事物,敏銳的感覺到,網路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在准備階段,老師們作了一些簡單的嘗試,同時積極申請課題目研究,以求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挑戰,開辟一條網路環境優化教學的新路子。
2、 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課題組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的模式、方法、方式等進行理論論證和實驗論證,構建相應的教學平台系統,收集有關的教學案例,製作相應的教學軟體,進行各層次的公開觀摩教學。
3、 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課題組對本課題研究工作進行反思、總結與整理,經過討論後形成研究報告。
五、課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 確立網路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的基本原則
1、 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
建構主義「認知工具」理論認為,學習是以思維為中介的,為了更直接地影響學習進程,應減少一直以來對傳遞技術的過分關注,而更多地關心在完成不同任務中如何要求學習者思維的技術。認知工具理論就是在這種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認知工具是支持、指導、擴展學習者思維過程的心理或計算裝置。前者存在於學習者的認知、元認知策略;後者則是外部的,包括基於計算機的裝置和環境;它們都是知識建構的助成工具。以多媒體教學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成為最理想、最實用的認知工具。課程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並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 要培養學生學會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知識構建的認知工具,將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個別輔導工具、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工具、信息加工與知識構建工具、協作工具、研發工具、情感激勵工具等。
2、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
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的開展網路環境下課程相聯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學科任務包含其中),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有關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3、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教學目標
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像、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4、「主導——主體——主線」三位一體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它自始至終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
信息化、網路化技術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台,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課程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後,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位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組成學習共同體,協作完成任務。
(二) 組建網路環境下課程整合的教學平台系統
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模式,也就是體現了網路和各學科的整合,「整合」,並不是油水分離、機械的拼合,而是水乳交融、有機的揉合。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讓計算機和網路為教學服務,讓計算機和網路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計算機和網路與《新課程改革》思想中的教師身份是一致的,那就是幫助、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1、用多媒體軟體製作網路教學平台
使用動畫工具FLASH和網路工具Dreamware製作課件,並加入Asp動態網頁,能夠在網路上運行,具有體積小、交互性強等特點。力爭體現這樣幾個教育思想:那就是激趣、自主、實踐,讓課件成為教師教學的工具,學生學習的助手。課件如果用於課堂教學,既可以用來進行傳統的多媒體演示,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操作。
在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製作了大量的網路教學平台,其中最大的收益者就是我們的學生。短短的三年內,網路課除了給學生帶來更風趣、豐富的課之外,學生通過探索,還具備了初步的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動手操作、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並增強了團結協作、合作交流的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
2、構建環境基礎:數字化資源庫
校園網、資源庫是我們課題研究的環境基礎。課題組成員信息技術組教師主動放棄休息時間,重新設計、改版了校園網站,將原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如光碟讀物、教學軟體、錄像帶、VCD光碟等)進行數字化,在網路上建設一個基礎的數字化資源庫,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在線閱讀,自主學習,老師也可以利用網上提供的資料進行電子備課,提升了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和它的價值。
3、完善網路硬體設備
課題環境建設涉及的硬體裝備。現我校共有多媒體計算機120台,網路機房兩個,100M光纖接入中國電信網等,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基本保障。考慮到「長期規劃,滾動發展,循環更新」,並且目前學校正面臨重建的重大規化,不搞盲目投資和追求時髦的短期行為,學校遵循實用、適用、管用的辦事原則,將繼續創設更好的硬體環境。
(三)構建網路環境下課程整合的「主導——主體——主線」探究式教學模式
我們將網路技術與小學各課程加以整合,構建了以培養學生數學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宗旨,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以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學習環境」理論和「認知工具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三位一體」探究式教學模式。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三種基本模式:
1、基於網路技術的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索--網上協作--網上測試--課堂小結
2、基於網路環境下協作探究式教學模式
我們構建的以學習共同體為主要載體的網上協作探究式模式有競爭、辯論、協同、夥伴、角色扮演等五種模式;
⑴ 競爭式協作學習模式:兩個或多個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或學習情景,進行競爭性學習,看誰能夠首先達到教育目標。我們在實驗教學中,通過網路先提出一個問題,並提供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或由學生自由選擇競爭者,或由教師指點競爭對手,然後由開始獨立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隨時監看對手的問題解決情況。
⑵ 辯論式協作學習模式(適合於小學高年級開展):協作者之間圍繞給定主題,首先確定自己的觀點;在一定的時間內藉助虛擬圖書館或互聯網查詢資料,以形成自己的觀點;輔導教師(或中立組)對他們的觀點進行甄別,選出正方與反方,然後雙方圍繞主題展開辯論;辯論的進行可以由雙方各自論述自己的觀點,然後針對對方的觀點進行辯駁;最後由輔導教師(或中立組)對雙方的觀點進行裁決,觀點論證充分的一方獲勝。
⑶ 協同式協作學習模式:多個學習者共同完成某個學習任務,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發揮各自的認知特點,相互爭論、互相幫助、相互提示或是進行分工合作。
⑷ 夥伴式協作學習模式: 在網路環境中,學生有許多可供選擇的學習夥伴,學生通過選擇自已所學的內容,並通過網路查找正在學習同一內容的學習者,選擇其中之一經雙方同意結為學習夥伴,當其中一方遇到問題時,雙方便相互討論,從不同角度交換對同一問題的看法,相互幫助和提醒,直到問題解決。
⑸ 角色扮演式協作學習模式: 讓不同的學生分別扮演學習者和指導導者的角色,學習者負責解答問題,而指導者幫助學習者解決疑難,在學習過程中,雙方角色可以互換。
網上協作的主要途徑有人機協作、生生協作、師生協作等三種途經。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時,必須注意處理與「自主學習」的關系,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第一位,「協作學習」在「自主學習」基礎之上進行。
3、基於網路環境下完全探究式教學模式
初步構建了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與數學科研能力為宗旨,以學生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面向21世紀的以科學探究為主要方式的完全探究式學習教學模式:提供選題——確定課題——組成課題組——實施研究——撰寫報告——交流研討——成果鑒定。考慮到學生們的年齡層次還不適合提出太高、難度太大的要求,在這個模式下,旨在讓學生體會這一新的學習過程,對結果關注的要輕一些。
(三) 基於網路環境下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的教學設計原則:以問題為核心驅動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習問題必須在真實的情景中展開;強調學習任務的復雜性;強調協作學習的重要性;強調非量化的整體評價,反對過分細化的標准參照評價;要求設計學習任務展開的學習環境;應設計多種自主學習策略。
2、教學設計的教學設計流程(例):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20課《人類的老師》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科普說明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沒有生字詞和難理解的句子,如果僅僅採用常規的教學模式教學,必將使學生索然無味,失去學習興趣,無法感受大自然中的奧秘,更不能共享其自身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考慮到這一點,我校老師把這一課設計成了網路課:課前讓學生查閱圖書、搜索網路、請教家長等途徑收集一些資料;課上根據自己的喜好上網藉助准備好的電腦動畫理解課文舉的三個主要例子,接著老師要求他們用一兩句簡單的話來介紹,培養他們處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把搜集到的資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些交流也是學生知識積累後的呈現;然後老師要求學生用電腦提供的材料製作一個圖文並茂的頁面,宣傳生物是人類的「老師」,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起了學生的興趣:自己的勞動成果不僅能與同學分享,還能通過電腦小報的形式與更多的人交流,讓學生交流、介紹自己的作品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課的最後,學生可以到BBS中暢談本課的收獲,涉及語文、信息技術的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上的體驗,可以說是學有所得。
3、教學設計的特點:
(1).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學生建意義的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學生是信息加工與情感體驗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3).教學媒體既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
(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指導、自主學習與協作交流,學生可以從多種學習對象(包括本門課程的教師、同學以及社會上的有關專家)和多種教學資源(例如圖書資料及網上資源)獲取多方面的知識。
六、課題研究的自我評價
1、主要特色
⑴ 教學改革思路的創新:將網路技術與小學課程加以整合,重塑教學結構。
⑵ 教學環境的創新:由單一的「粉筆+黑板」封閉型環境轉變為多樣化的「多媒體網路」開放型環境。
⑶ 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由單一的教師評價方式轉變為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
⑷ 以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認知工具理論、學習環境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
2、不足之處
課題組雖然已經告一段落,在預期時間內也能較好地完成各項研究任務,組建的教學平台系統也已初具規模,但它還只是一個點,離全體學生這個層面還有一段差距,還需要普及。老師對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的整合有一定的研究,但還不深入,形式還比較單一,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為更深層次的課題研究作好准備。
C.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都有哪些主要的環節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其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學習內容特徵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需求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教學後能夠做什麼?
2、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徵和學習環境分析?
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後能夠做什麼?
5、開發評價方案:你准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6、開發和選擇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准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據,進行修改教學設計
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
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性的教學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梁科學」,橋梁科學即為教學設計的原意.80年代初,由鄔美娜、劉茂森等人引入我國教育技術領域,但那時的教學設計只是原封不動的將教學設計從國外「拿來」,介紹給大家的觀點和理論也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根本談不上體系,實踐幾乎沒有.經過這些專家20年的努力,現在教學設計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個別成功的實踐應用.
但是縱觀我國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看到的多數還是國外教學設計的印跡,由此導致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我國的教學實踐不適應,表現為:理論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教學模式發展的軌跡和成果,提倡學生創造性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實踐是我國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以應試教育為主,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必然造成教學設計在我國形成了所謂「兩張皮」的尷尬局面.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普及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設計的理論比較抽象、宏觀,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環節.既使教學專家都很難把握其實質,更別說新手了.我們可以看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過程都只是宏觀的描述,根本未提供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師只能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來揣摩模型所提供的教學設計過程,這樣,優秀的教學設計就成為個別教員的專利,遠遠沒有發揮教學設計的教學應用性,實現規模效益.認為教學目標是高於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通過教學目標分析可以確定所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評價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過程的一切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
探究型學習的基本過程.
雖然因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學習活動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總的來說,探究的過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動要素.
確定問題 探究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問題,分析問題的屬性,根據問題的屬性,進而可以確定採用哪一種程度的探究活動,有沒有必要展開深入的研究,是進行完全的探究還是不完全的探究,還是以調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評價為主.在解決問題之前,不僅要將問題界定清楚,還需要確定問題所處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問題空間.
形成探究思路 確定問題以後,需要在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有些時候,可以考慮與學生一起討論決定問題,這樣,問題對學生來說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夠將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調動起來,分析問題,收集信息材料,形成解決的思路和策略.另外,問題的屬性不同,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也有很大差別,不同的解決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動.
實施探究 開展探究是整個活動的核心過程,探究的過程是學生根據所確定的探究思路,進行調查、實驗、資料收集、訪問、考察等各種探究活動,最終將問題予以解決,並得出探究結果的過程.所開展的活動類型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性質來探究的程度選擇相適應的活動類型.
結果展示/交流 經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以後,將形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結果,可以是實驗報告、訪談結果、調查報告、作品等.探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實際上也是探究過程的一種活動方式,可以將其看作是探究過程的結束活動.
D.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好的教學活動有哪些
淺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
摘要 :英語閱讀作為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做為語言輸入的重要環節之一,在英語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學目標之一。初中英語教學活動的主要環節有三個,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教學目標分析和教學過程設計。本文以筆者的實習經歷為例,對教學活動的單個環節進行了逐步分析。
關鍵詞:前端分析 目標分析 過程設計
初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是教師充當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逐句翻譯文章大意,教師設法向學生解釋大量的語法知識點,這就是所謂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模式不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一堂課下來,學生容易疲勞,感覺既枯燥又乏味。同樣,這樣的模式也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關於怎樣設計初中閱讀課的教學活動,下面我就從教學活動設計基本過程的各個環節來逐一闡述:
一、閱讀課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
1、對於學習者的分析。初中生剛正式接觸英語這一門學科,對一門新鮮的學科還是感到好奇並且極其願意學好的。但正因為從前沒有學習的經驗,所以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和習慣要靠教師來設計和培養。教師的責任是非常重大的。既要逐步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心理,評估他們對這一門學科的興趣和意見。
2、學習需要分析。《新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面對新課程,我們必須牢記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叫學生學。」 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後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且弘揚人的主體性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二、英語閱讀課教學目標分析。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新目標英語》的廣泛使用,對初中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只注重句型,詞彙和語法,但初中生閱讀的學習不能僅依賴於語法,句型和詞彙量,還要依賴有效的閱讀策略和技巧,而閱讀策略是在老師系統的,長期的培養下形成的,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的技巧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 英語閱讀課的過程設計
1、教學內容的分析和處理。對於閱讀內容,教師必須注意結合學生的需求、興趣和語言程度,循序漸進,精心選擇,合理利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英語教學。在閱讀的初級階段,教師應盡量避免傳統枯燥的填鴨式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到了中高階段教師應加大課堂輸入,以提高學生的實際英語閱讀能力,拓寬視野,開發他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媒體的選擇。在英語教學中、對教學媒體的研究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科學、合理、恰當地選擇教學媒體 ,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功能和優勢 ,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英語學科的教學媒體有直觀教具和電教設備兩種。如教師的言語、表情及演示 ,各種實物或模型 ,圖片、圖表和簡筆畫、黑板及各色粉筆等屬於直觀教具 ;而錄音、錄像、幻燈、投影及計算機等屬於電教媒體 ,這些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是現代英語課堂上的新寵。在考慮如何運用以上各種教學媒體輔助教學時 ,需根據教學內容及目標、學生狀況及媒體特性等方面來進行選擇。
3、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閱讀是一種復雜的認知過程,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學習英語的主要的途徑之一。那麼在閱讀課中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新教材擺脫了傳統的逐字逐句分析課文,死摳語法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了「導入(presentation)——閱讀(Reading)——練習(practice)」的教學模式。
下面結合我在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閱讀課的實習,作為案例逐步分析。
教學設計案例:3a 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tags.
教學材料:七年級上冊英語教材
一、 前端分析
這篇文章講得主要是Huaxin 服裝店大甩賣。如果按照傳統的模式來教,逐句分析課文,這樣很容易使學生感到倦怠。初一的學生剛接觸英語,所以教師必須要做到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以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 、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解決文章提出的問題,了解文章的主要知識點。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會談論商品價格。
三 、 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處理
本篇閱讀與我們這單元剛學到的新句型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有很大的補充作用,談論衣服鞋襪等各種商品的價格,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是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的。
(2)教學媒體的選擇
這節課需要學生跟錄音大聲朗讀,因此需要一些播放設備。同樣地,教師也可以使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服裝類的圖片,以活躍課堂和激發學生的興趣。
(3)教學方法的選擇
1、採用任務型教學方式(Pask-based Learning)進行教學。
2、讓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讓學生根據所學的新單詞和新短語仿照原文寫篇服裝店大甩賣的文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 、 主要的教學流程
1、先聽錄音 掌握大意
首先讓學生同一邊錄影材料,讓學生完成題目中要求填寫的價格標簽,同時,使用幻燈片展示衣服鞋襪等各種商品的圖片,產生情景效果,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踐活動。
2、提出問題 設置懸念
在上課之前,學生要合作解決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如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如下一些問題:
Q1, How much is the sweater in Huaxin Clothes Store?
Q2,What are these socks in Huaxin Clothes Store ?
Q3,Can Mary buy a yellow T-shirt in Huaxin Clothes Store?
Q4,Lisa has 20 yuan,what does she can buy in Huaxin Clothes Store?
這些問題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並不容易回答,但這些問題的次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
3、團隊合作 解決問題
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先默讀課文之後再自發地討論這些問題,然後再引導學生一步步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是主體,運學生們通過運用了討論、交流、合作等方式,加強了對「How much...」句型的熟悉程度,而教師只是充當了引導學生正確地解決問題的角色,讓學生培養了合作學習的精神。
4、合理安排 逐步引導
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逐句翻譯文章的內容,再板書重要的語法知識點,這樣的課堂只會讓學生感到厭倦,也不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因此,我選擇讓學生先聽錄音,整體把握文章大意,然後,讓學生再跟錄音讀,在讀的過程中,再向學生解釋一些need、want、sweater重要的詞彙和語法,並適當引入了pink、purple、jacket等新詞,雖然生詞量有所增加但效果明顯,這樣學生不容易感到厭倦,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可以訓練學生的發音,循序漸進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5、書面輸出 反饋調控
為了檢測學生對本篇文章的掌握程度,我選擇讓學生根據教材原文寫一篇服裝店大甩賣的文章,在學生完成文章之後引導個別學生上台讀出自己的文章並要求其作出自我評價,讓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評價,我在充分肯定其寫作成果的同時也指出村阿紫的不足,聽過評價是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生自信。另外,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強了語篇片意義的深層理解,這樣整堂課下來不僅鞏固了學生所學知識,還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為基礎教育的英語教師,閱讀課教學不能只重視知識點或停留在知識的識記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具備加工、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用自己的觀點去剖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讓學生融會貫通,使書本上的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開拓思路、勇於創新,更好地培養自己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能力。總而言之,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仍需不斷探索和努力,讓學生在充分掌握閱讀技能的同時,享受英語閱讀的樂趣。
參考文獻及資料:1 尹俊華.教育技術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盛群力,李志強.現代教學設計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4 「合作學習」策略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5 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
E. 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方法
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方法
第一一定要給孩子們講清楚,學習外語的重要性
第二,每一個教學步驟一定要完善
第三,由於孩子們比較小,接受能力不強,要多進行反復的復習
第四,和家長配合,使孩子們在家裡,能夠有效的復習
最後一定要進行教學反饋
F. 任務驅動型作文。英語教材艾倫老師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60分)
In the morning I ran with my dad. We were very happy when we were in the top of the hill. In the afternoon I did my homework at home. After I finished my homework I went out with my my friends. We played football together in the playground. I felt tired but I was very happy.
Last weekend we went to a park,John went fishing, and went to climb the mountain. Zhangpeng was swimming while Sarah was skiing. Mike liked pictures so he went to take photos. Amy went boating in the lake while we played happily together.
My good friend is Amy.She is a cute girl. She is shorter than me but she is also thinner than me. Her favourite food is vegetables. Both she and I like animals,like cats and dogs.
I stayed at home last weekend. In the morning I want to play football with Ben,but my mum didn't let me go. So I have to finish my homework first. After I finish it, I ran out quickly. I didn't go home until my dad asked me to go home for dinner. It's a happy day!
G. 如何在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的反思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涉及到的不僅是閱讀能力的培養,也牽動著學習者的注意力、觀察力、毅力及興趣、動機、情感等眾多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藝術審美等社會文化素質。那麼,在高中閱讀課的教學中應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以達到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呢?本文就高中英語教學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談幾點思考:
一、設計提問,激發學生的主體思維
問題設計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幫助學生理解、鑒賞文章的切入點。教師設計問題,要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要把問題建築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服務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的目標需要。高中英語課文大多篇幅較長。課文內容參透了豐富的審美以及科學教育內容。在這些兼顧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閱讀課教學中精心設計既有啟發性又能激起學生探討興趣的系列問題,可以啟迪學生動腦,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例如在教故事類文章時,可以先對故事細節、實事等向學生進行由表及裡的回答,最後提問推斷歸納性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提問,推想出課文中沒有寫到但又與之關系密切的若干內容,能使學生加深和拓寬對課文人物刻畫、主題表現的領悟,激起他們去主動思考和探索。教師設計問題時,要緊扣教材,層層推進,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問、解答的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引導,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慾望,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
二、授之以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傳統的看法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傳授知識,按韓愈說的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但是僅僅傳授知識是不夠的。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就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字,從讓學生「學會」轉到培養學生「會學」,授之以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陶行知先生也說這樣一句話:「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會怎樣學習,對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接受新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識的遷移,並使學生受益終身。
1.指導學生認真預習
高中閱讀課文長,難度大,抽象概念內容多,形象思維內容少,語法現象較復雜。因此,對學生來說,認真預習是及其重要的。如果學生沒任何准備走進課堂那麼學習肯定是被動的,教師講解什麼,學生就聽什麼;教師演示什麼,學生就看什麼。這樣的學習有什麼主動性呢?預習看起來是學生的事情,但教師精心指導是十分關鍵的。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指導學生認真預習,並寫出自學筆記、提出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譬如安排學生針對有關問題做些准備,要求學生課前利用工具書預習生詞。這樣,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入課堂,學習就能由被動變主動,以前在課堂上是學生盲目地跟著老師跑,現在教師要適應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2.鼓勵學生踴躍參與
學生踴躍參與,最關鍵的是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發揮教學民主,為此,教師要妥善引導,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為此,要做到:
(1)要營造良好的參與環境,寬松、和諧、融洽、平等的學習氛圍。
(2)要留下足夠的參與時間和空間。教學不要「滿堂灌」,也不能「滿堂問」,學生能講的,要盡量讓學生講;學生能動的,要盡量讓學生動。
(3)要創造良好的參與條件,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在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互設情景,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展開討論,以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譬如在教學時,可以給學生這樣的話題讓他們各自表示不同的看法.這樣的討論可以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在討論中,同學們暢所欲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鍛煉了同學們的思維,為閱讀奠定了基礎。
3.培養學生歸納理解
閱讀的目的就是要獲取書面信息。因而閱讀時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語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樹材料的閱讀,抓住大意,再深層次地去理解內容。在閱讀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不同題材、體裁的閱讀材料採取不同的歸納形式去歸納材料內容,快速、准確地獵取文章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由於閱讀材料題材與體裁的不同,因而在閱讀中還可以從不同角度用各種不同的歸納方式去歸納、理解材料內容,如可以歸納動詞,顯示事件過程;歸納文章人物,突出重點人物等等,從而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增加語言實踐量,延伸英語閱讀空間
應該說,高中每單元一篇閱讀課文所選的文章都是好文章,精品文章,他們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課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習俗、世界名人傳記,體育競技比賽、飲食衛生習慣等等都喚起高中生的注意和興趣。但是,從培養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僅限於課文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絕不能只停留在封閉的教室、狹窄的一本書里,而是要面對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以拓寬閱讀內容視角,擺脫傳統的英語閱讀教材的束縛,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做法之一:每周選擇三到五篇難易適中、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讀物,列印出來發給學生課後閱讀,並要求他們做相應的閱讀理解題。做法之二:在高中開設英語作品選修班。首先從材料的選擇上下功夫,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廣泛開拓題材范圍,從新近出版的英文報刊、雜志上精選閱讀材料,也可採用一些有聲讀物和視聽讀物(VCD,MTV,Videotapes,etc)。這些材料的特點是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且能把握時代特色,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四、英語閱讀教學應滲透人格教育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
高中英語閱讀教材是一套集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好教材,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閱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寓思想品德教育於英語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品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反思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反思(3673字)
新課標實施以來,高中英語教師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但仍有不少教師沒能把握好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側重點,訓練方法較為單一,過度依賴應試型強化訓練模式,沒有足夠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這在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的高考試題分析中清晰地反映出來了:概括文章主旨缺乏針對性,以偏概全;捕捉文章信息不分主次,缺乏綜合,推測詞義脫離語境,一知半解;推理判斷看不出線索與事實的關系;理解結構找不到句與句、段與段的邏輯關系。
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是通過閱讀獲取和吸收英語書面信息,從而實現書面交際的能力。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在英語語言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綱要求高中生能以每分鍾50—70個字的速度,獨立閱讀生詞率不超過3%的有關人物傳記、故事、記敘文、科普小品等內容的材料,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達不到這一要求。根據教學實踐中的觀察和調查,我發現學生閱讀理解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詞彙量有限。對詞彙理解和掌握是影響閱讀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其詞彙量是成正比的,詞彙儲備不足,又會導致學生閱讀障礙重重,喪失閱讀興趣。2.缺乏有效的閱讀策略與技巧。有的學生不懂得閱讀技巧,他們在閱讀時往往從前讀到後,用相同的速度和方式理解不同文體的文章,而不是根據不同的文體採取不同方式獲得主要信息,這樣往往是事倍而功半,吃虧不討好;也有許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試圖記住所有的內容,習慣於逐字逐句地看,試圖記住每個句子的意思,時間與精力過於集中於一些非考點的細節,而不善於通過整體閱讀去把握文章觀念和理念。
H. 什麼是任務驅動教學法它有什麼特點
任務驅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符合探究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強調學生在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這種教學方法主張教師將教學內容隱含在一個或多個有代表性的任務中,以完成任務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通過對任務的分析、討論,明確涉及哪些知識點(新知識、舊知識),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主動應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過程中,找出完成任務的方法,最後通過完成任務實現意義建構。任務驅動教學的基本特徵是:任務、教師、學生三者的互動,即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教學方法建立在「傳遞———接受」教學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基礎上,主要特點是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 是知識的傳授、灌輸者, 學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 是知識的灌輸對象。「任務驅動法」是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上發展而來的。它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又體現學生認知的主體作用。形成鮮明的「雙主模式」。其特點是改造「傳遞———接受」傳統的教學活動進程, 而在整個過程中, 教師有時處於中心地位, 但並非自始至終。學生有時處於傳遞———接受學習狀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主動的思考與探索; 計算機有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 這些要素在教學過程中形成有機的統一體。和傳統教學方法相比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如下特點:
1.學生更容易掌握教學內容
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是圍繞如何完成這個具體的任務進行。教師教學思路清晰, 學生學習目的明確, 更容易掌握學習內容。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調動主動參與意識傳統教學模式中, 總是教師講、學生聽, 學生情緒容易疲勞, 也容易養成上課就等著老師教的依賴心理。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每節課教師都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具體任務, 學生在思想上就有緊迫感, 在教師講解過程中, 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 而是有目的、有意識地緊跟教師的思路去思考。這樣的教學, 完全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由於教師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導, 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己具體操作, 容易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 這樣, 就可以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3.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綜合應用的能力
採用任務驅動教學,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圍繞一個具體任務進行的, 這個具體任務將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 這使得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 既是學習教學內容的過程, 也是綜合應用教學內容的過程。在學習中,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 提出實際生活中所希望實現的功能, 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例如: 在講到EXCEL電子表格時, 有些學生就完成了全班學生期中考試成績匯總表; 在講到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時, 有些學生主動完成了一個「聖誕節」作品。
4.培養學生注重掌握方法, 鼓勵學生主動創新
在布置任務後, 教師不限定實現任務的方法和思路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內容, 這就為學生發揮想像力和自由創作留有充分的餘地。這樣學生的作品也就會內容豐富, 形式多樣, 沒有雷同, 學生不但掌握了教師要求掌握的內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細節上還能舉一反三、靈活變化、自由發揮。真正實現「 授人以漁」, 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的教學目標。我們提倡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其神, 略形」。在此,「神」, 是指方法, 思路;「形」, 是指具體的操作步驟。
I. 小學課堂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參考)序號 論文題目1 淺談中小學教師專業化及其發展2 福建小學地方性課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課的構想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影響4 廈門市家校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5 新課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讀6 淺談小學「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7 美國小學教師教育的基本特點及啟示8 小學習作評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現狀的分析及其啟示10 中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及啟示11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教師的審美素質12 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和的問題與對策13 集美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調查研究14 試論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特點及其培養15 當前語文課堂評價的誤區與矯正16 不同家庭結構對兒童個性的影響17 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策略研究18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19 網路成癮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20 小學習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初探21 試論家庭教育在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的作用22 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2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個性形成的影響24 關於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感調查研究25 當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26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27 新課改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誤區初探28 淺析中國現代母親教育29 關於課堂提問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的思考30 傳統個別化教學與網路個別化教學之比較31 福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班學生職業意識初探32 廈門市小學生課余培訓調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師的成長策略34 淺談小學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的策略35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問題及對策36 台灣「感恩教育」教學範例闡析37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小學課堂教學38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探究39 淺析當前教師評價體制40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情感教學的策略41 小學教師教學語言現狀調查與分析42 重塑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43 淺談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44 論推廣少兒經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敗關鍵45 放飛語文課堂 開辟求知天地46 「任務驅動型」口語交際教學模式的構建47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造型之比較48 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49 中美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比較分析與啟示50 台灣電視節目對大陸中小學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以廈門市翔安區為例51 小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52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誤區初探53 廈門市民辦小學現狀調查與研究54 新課程背景下討論法的探索55 關於小學生視野中優秀教師的調查研究56 小學教師「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詞義教學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較及思考59 小學科學教學中「有結構材料」的研究60 大學生團體心理咨詢內容分類研究61 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的應用與設計62 農村小學開設科技活動課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區為例63 21世紀中小學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時期小學班級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66 小學古詩教學要加強審美教育67 信息時代小學美術教學的策略68 淺談小學科學課科學探究活動的現狀和策略69 關於小學口算教學的幾點思考70 台灣小學教師教育的優勢及其啟示71 小學數學生成性課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72 小學生家庭作業布置的誤區及改進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術條件下小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74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誤區及對策75 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培養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77 試論當前小學的科普教育78 小學生課外閱讀策略探究79 試論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情感教育80 試論金庸武俠小說對小學生的影響81 淺談互聯網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82 高等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小學教師素質之見83 「概率統計思想」教育對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影響84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探討85 海峽兩岸小學段「統計與概率」的比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喚對話教育87 關於小學校園安全教育問題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較89 教師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角色淺析90 廈門市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調查研究91 電子檔案袋在小學評價中的應用92 淺析小學生收集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