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一种室外英语阅读用支架

一种室外英语阅读用支架

发布时间: 2021-03-03 20:53:59

A. 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主要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呈现。这些思维品质都可以通过英语学科教学来提升,而阅读则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活动的设计来引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引导学生辨析、概括文本信息,建构新的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判断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促使学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纵观现今的英语阅读教学,虽注重以任务为载体,以活动为依托,课堂已从沉闷走向了活力,但是经过理性观察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的课堂背后,大多数老师还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于“浅阅读”状态,没能引领学生走进深度阅读,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设计的阅读活动思维含量过低,学生长期处于“思辨缺席”的阅读课堂中,其思维必定会受到抑制,尤其是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很难得到有效训练。

LQ阅读表演教学法

为了推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引进北美阅读教学法,90年代开始美国汲全国人力财力通过研究阅读的过程打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内外通过大量全面泛读的方式汲取知识,专业教师通过用精读的方式完成课标,并通过完成任务单布置的任务、动手探究、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能够深度高品质自主学习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法。

LQ教育结合中国学生学习状况,汲取教育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成长规律,并针对中国教学重课本,不重视阅读、动手实践、拓展教学。重听、写,轻说、读,导致中国孩子欠缺表达、实践创新、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也考虑到北美教学过程中,教师配合过程中训练环节缺失、训练强度不够,造成K12阶段学习成绩堪忧,创造性地提出了着重开发听说读写问创演七大能力环节的阅读表演教学法,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再分配了教学载体和资源,标准化了课件和教学环节,融合了中西课程和文化,打造了学习和教学自主学习环境,把方法环节、内容和学具的衔接融合,打造了能够自主学习的听说课程、读写课程、形式多样的问创演课堂,更完美的实施七大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除了标准化的听说读写基础性教学课程设计,还添加了个性化问创演拓展性教学课程设计。

读中活动,训练思维

读中活动是核心部分,是阅读教学的输入和理解环节,在该环节,教师需要巧设活动,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阅读技巧,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及语言特点,灵活设置任务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借用思维导图设计教学活动

在这张思维导图中,所填的信息不仅仅只限于文本规定的范围之内,还给思维导图增添了若干空白信息条,以引发学生展开更多的信息联结,激发发散思维,保证了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

从培养思维角度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所学内容变得条理化,这是语言学习中的迁移运用,同时这一活动也达到了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的积极迁移。

阅读后活动形式多样,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篇章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特点,准确把握学生思维的维度和节奏。在读后环节紧扣阅读主题,搭建各种必要的支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篇章主题,引起思考,激起表达欲望,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互相交流。

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宗旨的阅读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锻炼学生的思考方式;不是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对的或是错的,而是把“对、错”交给学生,并协助他们独立做出判断。有效的活动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脚手架,在教学活动思维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有序进行文本解读和思维训练,达成理解文本、拓展内涵、发展思维的阅读教学目标,逐步提升自我思维品质。

B. 如何搭建好语境语篇中的语言支架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课堂教学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力体现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自主建构,但同时也显露出了诸如活动间缺乏递进的层次性、活动前没有任何铺垫或支架等问题。
以读写教学为例,很多课堂都存在着语言输入与输出前缺乏过渡、铺垫的现象,偏离了在活动中“用语言做事”并最终发展语言能力的方向。阅读中,不少教师采用了“导入-阅读-提问-讨论-拓展性活动”这一基本模式,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篇话题信息(主题)、语篇功能、语篇框架、写作技巧的分析是否达成了为相关话题(主题)或类似语篇的写作做好充分的铺垫;二是所学语言(如词汇、句式等)的积累是否已达成了为后续拓展性活动做好相关语言知识的铺垫?……丧失了支架支撑的形式化活动会导致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以及情感不能真正被激发,本想让学生能自主的活动却会成为“自流”活动,课堂展现的是停留在学生原有认知层次的、肤浅表层的虚假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戴军熔,2010)。从本质上看,教学过程的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仍是一种低质量的运行,甚至有很多时候,并没有实质性的学习过程。这很大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为教学过程的推进和学习活动的开展设计适当的教学凭借。因此,教师在读写语篇教学中的支架作用不容忽视。
二、支架的相关涵义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课堂中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Nunan,2004)。支架(Scaffold)Wood, Bruner&Ross(1976)提出,后来与Vygotsky(1978)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共同成为建构主义教学观和社会文化理论的重要概念。Vygotsky(1978)认为,学生处于当前发展水平,无法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下,他们可以达到潜在发展水平(Potential Developmental Level)并完成任务。这种介于当前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就称为支架。支架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情景、信息或知识,甚至涉及学习策略和情感等方面。Vygotsky(1978)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内。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读写语篇教学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通过搭建恰当的支架,帮助学生实现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三、支架在读写语篇的运用
1.精心铺垫,扫除障碍
何克抗(2002)指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或激起学生的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学习内容的性质。教师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和铺垫,则难以激起学生对阅读话题的兴趣,学生不能进入学习主题内容的状态,不能有效地排除阅读理解障碍。
以新人教版必修1 Unit 4 Using Language板块为例,这是一封邀请信,邀请你参加唐山大地震纪念公园的开幕式,并要在会上致辞。“读与写”(Reading and speaking)部分设计了三个练习,都是与地震后唐山的重建密切相关,因此教师有必要导入唐山大地震的背景知识和震后的唐山新貌,以激起学生已有的相关图式和情感,为后续的练习做好铺垫。
T: Do you remember what happened on July 28,1976 in Tangshan?
Yes, as we know, at 3:42 am. on July 28,1976 the greatest earthquake of the 20th century hit Tangshan.(多媒体课件展示唐山大地震的场景) The whole city was destroyed and lay in ruins. After the earthquake thousands of people work hard to rebuild Tangshan. In only seven years’ time, they built their new homes and offices. New Tangshan took on a new look.(多媒体课件展示新唐山的新貌)In honor of those who died in the earthquake and those who helped the survivors, the city will open a new park. Here is a letter of invitation. Read it carefully and imagine that you are the student who has been invited to give a speech. Read the letter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视觉上的对比和冲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为死者哀痛,也为幸存者的坚强意志和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苦干精神感到骄傲,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这就为后面的说和写做好铺垫。
2.梯度行进,探索意义
阅读教学特别需要教师创设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加强对文本信息的挖掘,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王建强,胡庆芳,2010)。有些读写文本设置的问题太难,教师就要搭建学习平台,有梯度地设计小问题,由浅入深地就各个问题与学生对话,协商文本意义,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如新人教版必修1 Unit 3 Using Language板块 A Night in the Mountain 的课后思考问题是:
What items are Wang Kun and Wang Wei carrying with them? What do you think they will have to leave behind in Dali? What should they take instead?
How does Wang Kun feel about the trip now? What do you think changed his mind?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文章表层信息的考查,而是要求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理找出答案。根据学情,我认为第一遍阅读就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太难太突兀了,于是我就设计了以下的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细节欣赏再到推理判断。
T: Journey Down the Mekong is a(n) __________.
A. argumentation B. Narration
C. exposition D. description
在学生阅读之前,先进行阅读策略上的指导:快速阅读时,不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而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和词组,以意群为单位。阅读方法的使用要根据阅读的文体和所要达到的阅读目的来决定。对于描述性段落,要注意段落的呈现方式,即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3.多层建构,提升能力
在二语习得中,仅靠语义理解是不充分或低效的,对于复杂程度高的语言形式,注意和理解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对阅读语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和讨论,而要对阅读输入过程实施积极干预,即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输入语篇的情景语境、文章的组织规则、文章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通过突显部分重要的语言形式,促使学生注意语言输入中的语言知识,确保学生能从语言输入中获得足够的语言吸收,提高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以A Night in the Mountain 为例:
T: In this part of the journey, the writer describes travelling through Tibet and the cold mountains where the river Mekong has its source. It includes descriptions of scenery and some of the writer’s feelings. Some of the sentences are well-written and useful. Can you find out them?
引导学生找出他们认为文章的优美句子和有用的结构。如:
Our legs were so heavy and cold that they felt like blocks of ice.
However, 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beautiful.
At one point we were so high that we found ourselves cycling through clouds.
In the late afternoon we found it was so cold that our bottles froze.
In the valleys colorful butterflies flew around us and we saw many yaks and sheep eating green grass.
At midnight the sky became clearer and the stars grew brighter.
It was so quiet. There was almost no wind-----only the flames of our fire for company.
We can hardly wait to see them.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so…that… ,find sb. doing sth., see sb. doing sth., at midnight, for company, can hardly wait to do sth.等结构。
教师接着解释说;为了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手法,一种是明喻(simile):即A像B。英语中常使用“like”或“as”,然后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含有明喻的句子。
Our legs were so heavy and cold that they felt like blocks of ice.
However, 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beautiful.
另一种是暗喻(metaphor):即A就是(成了)B。这时句中就不含“like”或“as”。例如,上句改成:Our legs were so heavy and cold that we thought they were ice.就成了暗喻,因为句中没有“like”或“as”,并且脚成了冰块。然后也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含有暗喻的句子:
Have you ever seen snowmen ride bicycles?
最后,让学生写几个含明喻和暗喻的句子。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输入要转化成输出需要经过注意、理解、使用等环节。只有通过开展让学生既注意语言意义、又注意语言形式的交际活动,才能使语言输入和语言运用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充分预设,促进生成
课堂中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真实交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碰撞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为课堂生成创造条件。课堂生成有两个层次:其一是“预设中的生成”,即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在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其二是“即时性生成”即通过课堂中“意外”或“偶然”的教育机会生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王蔷,2009)。生成教学的活动是学生自我建构的活动,但教师应为学生的生成建构搭建合理的支架。
在教学A Night in the Mountain时,当我问及课后练习1:What items are Wang Kun and Wang Wei carrying with them? 时,一个学生回答:Wang Kun and Wang Wei are carrying a tent, a cooker , food, pillows, water bottles, long wool coats, caps, gloves, trousers, T-shirts and shorts.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还有打火机,打火机,因为文章里有…only the flames of our fire for company 有fire当然要有打火机了。”我赶紧表扬他并顺便问他:Great. It’s a reasonable answer. You are very careful and thoughtful. But do you know how to say “打火机”in English?他有点遗憾地摇摇头。我笑着说:It doesn’t matter. Sit down, please. Who else knows how to say “打火机”in English?由于我们的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班级里没有学生知道。于是,我就告诉学生“打火机”is called “lighter” in English. And “火柴”is called “match”. Both match and lighter can be used to make fire.
有了这么一个小插曲,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更浓了。实践证明: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恰当把握能够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有助于推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增强教学的生成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师在读写语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想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紧扣主题,有梯度地设计多种阅读活动,发挥教师的支架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基本脉络、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常用的语言表达,为后续的写作活动和阅读类似文体的文章打好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C. 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构建语言“支架”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教学模式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之后, 为学生创造的概念框架回,答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将该模式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真正提 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忽略了语言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没有形成一个不断丰富的授课过 程。就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构建语言“支架”进行探究,以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D. 可折叠支架的材质是什么 它有哪些用途

我们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想要怎么做更加方便,所以就有了可折叠支架的出现。我们在家里躺着、坐着或者趴着,每个人使用电脑的姿势千奇百怪,使用场景也各不相同。这时候可折叠支架就能够提供通用性支撑服务,让我们怎么用都舒服。如果我们在外面摆摊或者公司做宣传,这时候也必须要用到可折叠支架。那么,可折叠支架的材质是什么?可折叠支架有哪些用途?


可折叠支架的材质

折叠架是一种用于方便在室外摆放物品的架子,一般可以用来晾晒衣物,或者是货物。折叠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它可以用作收纳,占用空间比较小。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折叠架材质以及折叠架用途。

折叠架可以有很多中材质,一般情况下,合金的要多一点,不锈钢使用的也比较多。折叠架可以用来摆地摊用,所以说材质一定要牢固,容易清洗才比较好!

折叠架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选择不同材质的。塑料的可以用来晾晒简单的毛巾,衣物之类的。木质的,可以用来做工艺品等等,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


可折叠支架的用途

可折叠支架主要用来晾晒衣物,比较方便,特别适用于现代小户型的房间,使用过之后可以把他们收起来。

小巧又实用的多功能折叠架,帮助您收纳砧板,晾挂毛巾、抹布,还有专门挂架方便收纳水杯!

还有一种用于早市,夜市、集市、家庭临时用架、展会展览野外休闲等的可折叠支架。是您固定、流动摆摊休闲不可或缺的工具。可折叠支架采用国标2.5优质镀锌管制造,经实耐用。比例结构更合理,更防锈,管材切口全部用塑胶塞住,简单易用,时尚美观,携带方便。


独特可折叠设计,不用时方便收纳,一点也不会占用空间。

喷塑铁线材质精巧耐用,非常契合现代家居氛围。

鲜艳的颜色,宛如一件工艺品。


通过上面的文章我们了解到可折叠支架的材质是什么?可折叠支架有哪些用途?其实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可折叠支架,比如手机支架、电脑支架、电视机支架、晾衣服支架等等都可以使用到。而且它收纳起来非常方便,又不占地方,价格也非常划算,市场上可折叠支架的种类非常多,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它的使用寿命非常长,不容易坏。

E. 牛津英语如何搭建支架

《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采用板块结合的方式,每一单元的A部分是情景对话板块。该板块通过情景对话,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以提高会话能力,同时还呈现新的词汇和句型。B部分是单词板块,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拓展的八至十个单词,C板块以本单元的主要句型,训练学生看图对话的能力。最后的部分是综合性板块,将单词句型融合贯通,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考虑到A部分的文本,由于融合了单词、句型显得较为复杂,所以先从B和C部分入手,将新单词与句型解决,这样学生再回头学习文本,确实轻松熟练。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出台,我们的英语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亟需改变。
试想,十年前用的这套教学方法,如果在十年后的课堂上还大行其道,那么,这不仅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学生的不幸。
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给了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新的启示,那就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而绝非只单单记住几个词或是某些语法。说到底,英语是一门语言,一种工具,它用在特定的环境中与人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纯应试的。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重新思考教材的安排模式,认为文本对话安排在第一部分教授不仅可行,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新课标》的理论是“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将对话放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教授,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贴近生活的、充满童趣的环境,在这样的情景里学习对话,把生词和句型放在文本里教授,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发展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一理念与“支架式教学”理论正好不谋而合。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

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它的具体环节分成这样几步:
(1)搭建“脚手架” :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习习惯,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运用多种手段,比如,图片、投影仪、实物等,在课堂中建立一个趋于真实的情景,为学生营造一种语言氛围。
(2)进入情境:抛出问题,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即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视听与思考结合原则和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的充分体现。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师生对话、手势动作等方式,将影响理解的词句提前解决,通过多媒体方式,让孩子们独立解决文本的理解问题。
(4)协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对话等活动。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当前所学文本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A部分文本的意义建构。这一环节是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以及视听与思考结合原则的综合体现。
(5)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反馈原则的重要体现。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自主学习能力;? 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 是否完成支架式教学目标即完成了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支架理论的应用原则

在运用支架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最近发展区,自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准确定位。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定位:一是教师的课堂观察,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等变化来断定教学内容是否适中。二是进行测试,主要是卷面测试,通过可以量化的试卷成绩等来断定某个班的学习程度。这可以避免前面观察法产生的主观性和偏差。三是学生反馈,主要是通过给学生问卷调查来实现,卷中要包含对现学材料的难易判定、自己的学习情况的判定,以及对未来材料难易度的期待。
(2)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当成知识和能力大厦的建设者,教师只是支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和学习伙伴的互动来加速其建造进度,也可以通过伙伴的评价来对建造的不足进行修正,教师要给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留下足够的空间。
(3)支架要合理。教师提供的支架要科学,只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支架。支架可以包含背景支架,也可以包含问题支架、概念支架等。支架要从易到难,并且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提供简洁易懂的用语来搭建支架。支架在学生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时要撤除,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

三、实施课例

下面我选取了《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8 Let’s go to the park A》进行尝试。本次学习的主要是目的是理解文本大意,能听、会读其中出现的单词与句型,能表演课文。通过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具体来说分以下5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1)搭建“脚手架” :课前首先与学生进行Free talk,复习之前学习的交际用语,把孩子们带入语言环境中来。然后我选取了孩子们很熟悉的童话人物Alice作为导入,把学生引入“梦境”的情景中来。
(2)进入情境: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Alice在梦里进入了未知的地方,这是我抛出了问题,即她去了哪里,并用了cinema的图片作为辅助,因而引出了本课的新授单词之一:cinema(电影院),接着在师生对话中,引出其他的单词与句型。例如:
T: She’s falling down. Where is she?
S1: Cinema.
T: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cinema?
Ss: Yes.
T: You can say “Let’s go to the cinema.”

T: Let’s go to the cinema.OK? But how?
S2: By car/bus/bike/plane.
(3)独立探索:把文本出现的新词、新句授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通过视频的播放来呈现课文故事,第一遍看完后,我会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T:Here’s a question. No.1 Liu Tao and Wang Bing go to the zoo by______.
S3: Bike.
T:Here’s another question. No.2 Mr. Black and David go to Xi’an by______.
S4: Plane.
(4)协作学习: 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后,我让学生在看一遍视频,并试着记住文本中出现的地点。
我让学生通过两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答案,由其中一人汇报。
T:Gao Shan and Mike go to the ______.
Mrs. Black and Nancy go to the _______.
Liu Tao and Wang Bing go to the ________.
Mr. Black and David go to _______.
S5: Park.
S6: Cinema.
S7:Zoo.
S8: Xi’an.
我让学生通过两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答案,由其中一人汇报。
(5)效果评价: 文本理解结束后,我又设计了两个拓展活动,一个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再进行对话的编写,另一个则是延续开头的情境——Alice, 做出了新的环境设置以及对话表演。这些活动均是由同桌合作完成,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不断用口头激励与表扬的方式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的表演中,演的好的孩子还得到了我做的片花,作为平时表现的积累。

F. 什么是支架式英语教学

小孩教师引导进行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帮助他版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权动。“支架式”进行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时空,它实际上就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教与学。支架式英语教学有一下几个环节: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学生独立探索,自己去分析。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最好做到无需教师指导,向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协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基础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全面、正确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机构。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体的学习评价。

G.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教学支架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教学模式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之后, 为学生创版造的概念框架,帮助其权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将该模式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真正提 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忽略了语言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没有形成一个不断丰富的授课过 程。就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构建语言“支架”进行探究,以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H. 有没有一种英语阅读理解试卷 有英语嗨吧

这个没有,你就可以把这个月考卷装订起来,这样不是全部都有了吗。另外可以订购一些中学生英语杂志类的刊物,这样对提高阅读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热点内容
39天电影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发布:2024-08-19 09:18:18 浏览:939
可投屏电影网站 发布:2024-08-19 08:19:20 浏览:140
农村喜剧电影在线观看 发布:2024-08-19 07:46:21 浏览:300
电影院默认区域 发布:2024-08-19 07:39:02 浏览:873
台湾金燕全部电 发布:2024-08-19 07:30:20 浏览:249
在哪可以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7:29:06 浏览:467
电影tv版app 发布:2024-08-19 07:28:17 浏览:51
韩国伦理电影在什么地方看的啊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835
韩国找女儿那个电影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667
惊变温碧霞在线播放 发布:2024-08-19 07:10:13 浏览: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