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阅读与英语报刊阅读教学
内容丰富,学习的材料皆选用美国中小学必读经典篇目,课程体系从回1-12年级逐级递增,由入门答至熟练,帮助逐步掌握SOAPSTone文章分析法、Tpcastt诗歌分析法、Jane-Schaffer写作框架理论等等。
㈡ 如何把批判性思维运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下面几个方面利用元认知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
1、项目开始回阶段:答先让学生在身边结合图书或网上查找到室内绿色植物的品种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各种绿色植物的特点,各种植物的作用等。
2、项目进行阶段:再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调查说明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室内绿色植物并说明其原因,各个小组长制作成ppt和图表的形式,对各种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及图片展示,同时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的筛选。通过这个调查记录的过程,以大力地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
3、项目结束阶段:学生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批判性地选取,学生们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小组互动交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最后能够总结学生各自所喜欢的室内绿色植物的充分的缘由,最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监控能力的批判性思维。
㈢ 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1.教学内容分析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旨在作出准确的判断,是以有依据的判断为目标,并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确定事物真正的价值或优点的思考(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 2015)。批判性思维让人积极地、创造性地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服从权威或习俗。《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议论文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优质材料,但高中英语教材却比较缺乏适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议论文语篇。以人教版英语教材必修模块一至五为例,25篇主课文中包括15篇记叙文和7篇说明文,其余3篇为对话,缺少议论文体裁。因此,备课团队选取了1995年全国高考北京卷阅读理解C篇作为此次培训会的教学材料(见附录)。
该材料的文体为议论文。中心话题为是否应该支持动物园圈养动物。文章结构清晰,论点、论据以及结论明确。文章以反问句开头,表明作者的观点——把动物关在笼子里是对动物的不公平和不尊敬。第二、三段分别以动物园声称关心和拯救濒危动物的陈述开始,然后作者通过事实、例证、研究发现以及数据驳斥动物园的说法,最后得出结论——人们不应再支持动物园,而应该支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组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使用了很好的论证技巧,如使用研究发现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但是作者的有些论据不够客观,语言表述过于绝对,某些言辞明显有夸大其词之嫌。该语篇适合培养学生辩证地、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该材料经过整合改编后全文总长231词,一些生词,如zoochosis,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其意思,词汇难度不大;存在一些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长难句,如文章开头的反问句等。考虑到本篇阅读材料结构清晰这一特点,在学习方式上备课团队决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记录关键信息、自主构建文章形式图式和小组合作分享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探究、体验,与文本对话,丰富自我,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主分析和鉴赏课文。在阅读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使课堂呈现思维的多元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学生分析
文本话题为动物园和动物保护,学生对此话题熟悉,基本都有去动物园的经历和相关经验。同时,高中学生已基本形成对一些事物的判断与看法,因此从背景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思维能力上能够与作者的思维进行碰撞,甚至产生冲突,这就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教育契机。由于本次观摩活动是借班上课,可供选择的授课对象为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最后备课团队选择了高二年级的学生。原因有三:首先,材料来源于高考题,适合对象是高三学生,经过整合处理后从词汇和理解能力要求看更适合高二学生。其次,高二学生的阅读量和视野均较为开阔,他们通常会通过电视、纪录片、阅读材料和报刊了解一些有关野生动物和圈养动物的情况。第三,高二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更广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他们有更好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对文章的内容作出具有个人意义的判断。
3.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备课团队将本节课定位为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的阅读课,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通过快速阅读识别并理解作者反对动物园圈养动物的态度和观点;通过细读获取并理解作者的论点、论据及结论,并用关键词进行记录,同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逻辑关系,并进行阐释。
(2)能通过批判性阅读来评价作者的论据、观点以及结论,调整和丰富个人观点,并进行分享与表达。
4.教学设计思路
(1)备课思维过程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作为一节代表北京参加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观摩培训会的课例,应该在模式上有所突破,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
① 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在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仅仅停留在信息提取层面,对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关注不够。
备课团队决定在本节阅读课上重点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做积极的阅读者。教师引导学生对任何可能形成结论的陈述提出合理的质疑,寻找有力的证据,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批判性思考之中:从识别文章的主要观点,到获取支持观点的证据,再到最终找到作者的结论,教师一直鼓励学生思考,与文本互动。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不断对自己提问:文章内容与我的想法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作者到底想要阐述什么观点?作者给出了哪些理由?我是否被这些理由说服了?我的依据又是什么?我自己又得出什么结论?我自己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
在这一系列的质疑、碰撞、调整的互动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贯穿了整节阅读课,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
② 关注具有个人意义的阅读体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要求英语教学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但是,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更关注结果,忽视阅读体验过程,而且对个性化阅读关注不够。
备课团队决定在本节课上采用个性化阅读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阅读活动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主把握、分析和鉴赏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本篇阅读文章的中心话题为是否应该支持动物园圈养动物。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就是理解作者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在信息输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安静阅读,以记笔记的形式获取作者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论证过程以及结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体会了作者完整的思维过程,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了自己对动物园圈养动物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最后个人观点的形成和表达作铺垫。整节课是一个丰富和表达个人真实思想的过程。
(2)课堂教学活动
在理清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线后,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①激活图式,形成阅读期待。学生通过观看动物在自然环境和在动物园里的两种不同状态,激活有关动物园及动物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形成想要通过阅读去了解作者观点的期待。
②建立语篇图式,深化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识别并归纳作者的观点、论据以及结论,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记录关键词和绘制不同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语篇的逻辑关系,将语篇信息转换为可视的图像信息,从而整体感知语篇的内在语义关系,推动深层理解,同时建立起议论文的形式图式。
③丰富图式,构建个人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修正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再次进行批判性阅读,结合个人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表达对作者观点的看法以及对作者论据的客观评价,形成个人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3)教学内容的调整
对于刚进入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本篇阅读材料无论从词汇量上还是从句式结构的复杂程度上都有点偏难。因此,备课团队对阅读材料作了以下调整:
① 文本生词的处理
由于是高考阅读文章,文中一些词汇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是生词,而且上下文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线索帮助学生猜出词义。因此教师在阅读材料中对bar、claim、captive breeding等生词标注了中文释义。
② 复杂句式的处理
教师在前期教学中发现,在识别和归纳作者的论据时,很少有学生会提及圈养动物的效果。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文章第三段中的句子“Captive breeding of endangered species has not resulted in their being sent back to the wild.”造成理解障碍,因此学生对这一点避而不谈。由于本节课主要是思维训练课,教师不愿意打断学生思维活动的连贯性,故不涉及过多的长难句讲解。于是备课团队经过与外教讨论,将该句调整为:Captive breeding has not led to endangered species going back to the wild.
③ 文章篇幅的处理
由于本次课例的时间为35分钟,在一节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英语阅读课上,若要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思考时间。同时,自主阅读并记录关键信息的学习方式更增加了对时间的要求。因此,备课团队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应该从原文第三、四段中删去一段。最终我们选择删去第三段,保留第四段,原因是第四段有关圈养繁殖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1.教师给学生播放两段视频。第一段是野生非洲猎豹自由奔跑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感受猎豹的速度。第二段是关在动物园里的美洲豹来回踱步的视频,学生感受到的是美洲豹的焦躁不安。学生观看第一段视频后,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学生答:Excited. I feel its speed and power. 教师继续追问:Where does it live? 学生答:In its natural habitat. 接下来,学生观看第二段视频。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学生答:I feel the leopard is bored and anxious. 教师继续追问:Where does it live? 学生答:In cages.
2.学生简单表达个人对动物园圈养动物的看法。教师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并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点。学生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激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
关于野生动物与圈养动物的两段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野生动物与圈养动物的区别,更让学生在为野生动物的智慧和自然美激动的同时,为圈养动物失去自由而痛惜,之后教师的“寥寥数语引领学生入境,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 (注:摘录自比赛现场外专委的微信互动平台中老师们对本节课的评价,以下简称“微信平台”)。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综合各方观点,经过分析判断,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与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将学生的观点分类记录在黑板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输出环节的深入思考做好准备。
Step 2: Reading for the writer's opinion
1.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回答问题: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该问题的答案“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is not fair or respectful.”出自文章的第一段。之后教师追问:What makes you think so? 有的学生找出文中的信息:Mostly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教师又问:That's a good try. Can you find a better explanation? 学生没有迅速定位关键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大声朗读第一段,之后继续提问:Have you got a better answer? 学生答: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教师对这一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这个句式被用来表达强烈的质疑。接下来教师追问:Do you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Who else might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学生答:Zoos or zoo keepers.
2.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文章,并检测自己的推断。学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动物园方与作者持不同观点。
[设计意图]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识别作者的观点(Cottrell,2011),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找到作者的观点。文章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一个含有“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的特殊疑问句。本句话是文章中的一个长难句,首先这个句式学生比较陌生,另外该句还包括一个宾语从句和一个插入语。但这句话是作者观点的出处,如果学生对这个句子不理解,那么就会影响后面的阅读,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此带着学生一起理解这个句子,并引领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这个特殊疑问句式表达的强烈质疑。
教师通过追问第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学生不需要马上回答这个问题,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文章不只是理解作者的观点,还可以与作者互动,甚至可以质疑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Step 3: Reading and taking down key information
1.学生细读文章,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以下信息:作者的观点、动物园的说法、作者驳斥动物园说法的论据以及作者的结论。
教师提醒学生记笔记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以上信息以思维导图、表格或流程图(见下图)等形式组织起来。
㈣ 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英语是一门用来与外国人交流的语言工具,学好这门通用的国际外语有助于在未来的社会中与他人很好的交流。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初中英语教学一般会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来实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初中英语教学概述
1.初中英语阅读合理引用批判性思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所有的事物都会持有一种反抗性心理,这无疑增加了英语教学的难度,而且初中生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受到视野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很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急需引入批判性思维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就批判阅读而言,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所决定的进行的一系列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在《认知心理学家谈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的界定是“对于某种事物,想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作出主张的思考”。不管是以哪种角度对批判性思维作以界定,可以知道的是批判性思维对于初中生学习英语阅读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样批判性阅读主要是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性格,将其身上的优点与特张不断发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利用英语阅读短文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精读英语短文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初中英语阅读现状分析
初中英语阅读由于管理制度以及学生自身的人为原因造成了英语阅读能力的普遍偏低,而且初中英语教师缺少对英语教学的深入研究,阅读模式缺乏多样性。另外,教师的自觉性缺失,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投入较少,教学方式较为陈旧,依然沿用传统的口述式教学,教学理念不够新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无法适应教材。有些教师为了减少工作量,缩减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在阅读课堂上没有实时的为学生进行答疑,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后,就让学生自由复习,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突出。同时,教师往往会把英语阅读课转变成知识点的讲解,虽然学生会额外得到一些零碎的知识点,但是当真正的遇到一篇英语阅读的时候,却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阅读短文中出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非常零碎,没有整体的感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只重视生词的讲解,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失。
二、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创设批判性思维教学情景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去主动锻炼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短文,能够有目标的为学生设计合适的问题,合理应用教材。教材中Prereading就是让学生通过快速浏览之后来预测文章写的是关于哪一方面的内容,而Scanning就是需要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子,通过深入阅读理解主旨句来通晓整篇文章,在Skimming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设定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避免出现一些陈年的问题。对于问题回答的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结合当前的学习状况,为其制定合适的学习任务,保障能够科学、合理设计课堂流程与教学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相关的阅读短文,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良好的激发。主要的步骤如下:学生提出质疑、教师选择疑难点、师生共同探讨、教师答疑。随着这样详细的步骤来进行阅读短文,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不断思考、由简到繁,从浅入深,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将稳步提升。
2.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可以较好的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现在的初中英语教材而言,内容相当丰富,题材形式多元化,有文学艺术的题材,有科技创兴的题材,也有日常生活的教学题材。教师在讲解阅读的时候,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并从网络上收集相关的上课题材,为学生讲述关于本课题的精彩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授课环节中,不能千篇一律的以一种教学方式来讲解,要不断转换教学方式,采用新颖且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同的题材要设计不同地阅读教学,不能够死扣一些“字、词、句”,结合文章的内容衍射出更加有趣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关于季节的英语阅读短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让学生将汉语与英语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融会贯通,思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不断获取信息,在脑海中思索,主动去构建知识框架结构,从而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总结
初中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引进批判性阅读教学,针对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以及不同类型题材的教学材料,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创设批判性教学情景,逐步提高中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㈤ 英文报刊教学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何意义
英语报刊阅读对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意义:英语报刊的丰富内容和反映时代特征的新词决定了它比其他材料更加具有促进语言学习和扩充社会科技与人文知识的价值。在报刊阅读中发现丰富的学习资料,提高听力、阅读理解、语言交际及写作等语言综合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英语语言学习与英语报刊阅读的关系
当今世界,英语被广泛使用,已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其普及性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学术、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全球1/3的人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节目,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互联网上的信息80%也是用英语传播的。”可见,英语的地位和作用在目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其他语言可以代替。我国今天的高校大学生是明天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毕业后将要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取得卓越的成绩,而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门外语,同时可以学到特定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传统。我国英语教学(不论是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专业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转变“为语言而学语言”的观念,让他们通过学习外语来培育国际视野,了解外国特别是英美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因此,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中渗透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2)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报刊阅读在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方面具有其他教材不可相比的优势,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正是基于英语报刊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家教委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把理解英语报刊的能力列作评定各级英语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准,二级要求能阅读难度相当于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的英语浅显材料,四级要求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Newsweek(《新闻周刊》)的国际新闻报道,六级要求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的Times(《时代周刊》)或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的社论和政论文;八级要求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9)
二、英语报刊的特点
英语报刊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由其特有的优势所决定的。首先报刊是新闻媒介手段,其信息新而快、多而广、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报刊语言最能迅速及时地反映这些变化。其次,英文报刊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从政治、经济、外交到科技、文化、教育等无所不有,而且文体形式不尽相同。这些优势决定了英语报刊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内容丰富全面
英语报刊内容广泛,刊登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人物、教育、体育等有关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新闻,其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是内容相对单一的英语书籍所不能相提并论的。除内容外,英语报刊还大量使用新词和简短词及缩略词,能够最快地反映英语语言词汇的发展和变化。英语报刊的修辞也十分活跃,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双关、借代和仿拟等。可见,英语报刊涉及到了文体学、词汇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是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特点、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的最直接的途径。
(二)编写时新创新
英语报刊及时报道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充当了时代潮流的喉舌,提供了有关各行各业的最新消息。报刊在提供最新消息的同时也传播了相关的新词、新的表达方法,由于这些新词和新的表达方法是伴随着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色,易于被读者普遍理解和接受。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E-mail(电子邮件)、E-commerce(电子商务)、cyberspace(网络空间)、cybernaut(网络用户)等新词都是通过英语报刊传播后为公众所熟悉接受的。可见,报刊英语是最有创新性和浓厚时代生活特色的语言。
(三)价值实用有效
英语报刊的丰富内容和反映时代特征的新词决定了它比其他材料更加具有促进语言学习和扩充社会科技与人文知识的价值。英语报刊不仅是学习现代英语和提高英语运用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不可或缺的实用材料,更是培养21 世纪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有效教材。
三、英语报刊阅读对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意义
通过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的观察,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埋头于课本,背单词、做练习,认为只要把课本学好就可以,对课外阅读,尤其是英语报刊阅读,几乎没有什么概念。而结果往往是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在实际的运用中听不懂,说不出,说话写文章错误百出。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言输入是非常重要的。在非英语环境下学习英语,阅读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输入方式。Harmer(2000)认为好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范例,有利于他们提高写作能力,而且提供了学习词汇、语法、遣词造句的机会,并为主动用英语进行交际作了准备。
(一)英语报刊阅读对听力能力的培养
新闻广播一直以来都是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理解测试项目之一。而且近几年大有使用报刊新闻来检测学生理解新闻广播的能力的趋势,如:2001 年八级题中听力部分的三条新闻全部选自报纸新闻,2002 年八级题中也有两条报刊新闻。如:
The documents, which Russian gave the United Stateson Sunday, could be a particular interest because Kennedy’sassassin Lee Harvey Oswald lived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for several years before he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was arrested for killing the former President on November22nd 1963. (2001: News Item 2)
该例子是一句由49 个单词组成的包含多个从句和多层意思的复合句,“信息过载”加大了听力理解的难度。报纸新闻中复杂的句型,繁杂的表达方式是学生们的主要听力理解障碍,增加了学生理解新闻的难度。总结自身的听新闻的经历和辅导学生练习新闻听力的教学经验,笔者深信新闻听力前熟悉与新闻相关的背景知识,收集与新闻报道相关的词汇、概念、人名、地名、事件等能帮助新闻听众预测新闻内容及更好地理解新闻听力材料。
㈥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报刊阅读
如何有效实施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阅读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方法不当。究其原因,也并非与老师完全无关,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更侧重于语篇的分析理解、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阅读方法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现象。多数学生采用一个单词对应一个汉意,直接翻译成汉语的做法。另外,学生的阅读量少,仅仅局限于课本中安排的篇目以及部分习题中出现的文章,课外读物涉及的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激发其兴趣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一、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阅读提出的要求1.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根据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2.能读懂简单的故事短文并抓住大意;能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理解简易读物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和人物行为;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4.能读懂说明文等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和简单的个人信件。5.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6.五级目标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可见,在阅读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外,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量。二、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1.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如初一、初二的阅读材料,倾向于生活实际功能,如问路、指路、接听电话、天气表达、寻物、招领等;而在初三、初四的阅读材料中,人文情感、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深深隐含在其中。另外,多选择一些与所学课文训练要点相契和的文章,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强化课内学习。2.做好阅读前的必要铺垫和激发兴趣工作。3.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此外,老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教会学生粗读文章,以了解大意,并能够快速查找某一特定信息;教会学生分段细读,抓住主要事实、关键语言点,明了文章结构,深度理解。4.学生平时阅读英语文章、报刊杂志以及各级各类考题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务必要做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词阅读。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一开始总是信誓旦旦,下决心要把文章读懂读透。但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阅读往往就会走入误区,因为太过于注重每个单词、每句话的意思,而忽视了对文章结构的整体理解。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都能看懂,但读完文章印象却不深。如何学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呢?首先,要重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首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首句很关键,因为首句是文章的导入,点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背景等。其次,要重视每段的最后一句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每段的最后一句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养成一种习惯:见了文章的题目,要稍微停顿一下,猜一猜,这篇文章大概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然后你会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当然,在考试中,为了节省时间,猜测这一环节可以省略。)接着再往下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每段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这样就既把握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又节省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5.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不会使用工具书,遇到生词,先问老师。乍眼一看,阅读课进行的轰轰烈烈,学生不懂就问,阅读积极性高涨,殊不知,这样的阅读不科学也低效。我们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提倡学生遇到疑问查找工具书,逐步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老师注重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是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的保障。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词汇障碍,遇到生词时,如果不影响语义的理解,跳过它,继续阅读,这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不打断阅读思路。有时可以通过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测词汇的意思,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搬词典。6.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略读、寻读、按照意群阅读的习惯及能力,逐步提高其阅读质量和速度。在阅读中要求学生改掉不好的阅读习惯,如用手或者笔指读、出声读、以单词注视点阅读、回视等。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老师可以教材中的文章为例运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7.阅读结束后,老师可以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组织适当的口语和笔头训练,引导学生背诵几个好句子,有能力的同学要求复述文章(选择有价值的文章复述,否则只是增加学生负担)。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写下有价值的生词、好句子,或者是自己对文章大意的归纳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时老师要查阅笔记,科学及时地给予评价。为了调动积极性,引导学生更用心地去进行英语阅读,评价可以只是以认真程度、努力程度来进行,不以好坏而论。
㈦ 如何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中国人,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表达都有一种较为固定的方式,这种较为固定的方式还会对他的英语学习产生某种制约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熟练地掌握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对目标语文化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评价立场,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说,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
1关联性原
英语报刊中的内容非常广泛,信息量也极大,反映的是英美国家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理想的材料。面对这样一种材料,要使自己的教学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在海量的新闻中选择那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闻作教材,要注意它与目的语文化的关联性。在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将与目的语文化有关联性的新闻作为教材,只单纯地直接向学生讲西方的文化或生活习俗,就会破坏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会使教学内容显得不着边际;另一方面,也会使教师的关于文化的讲授显得空洞与枯燥。因此,重视关联性,就成了英语报刊选读课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2引导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矛盾,一直是教师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而引导性恰恰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尤其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常常要鼓励学生重视教材中相关事件或论述的文化背景。但文化背景是十分宽泛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和风俗习惯,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因此,在如此丰富的领域中,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也更不可能自主地将报刊中的相关材料与其文化背景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其引导性作用。可以通过提问式、讨论式或启发式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之逐步形成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使之能自主地选择相关的信息并将其向相关的文化背景延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思辨能力。
3交际性原则
英语报刊作为一种英语国家的新闻媒体,其特点决定了对它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接受大量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的同时能学会更好地运用英语来达到成功地与人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应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将之与自己的母语文化作对比,也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敏感性,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此才能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英语文化,直至将自己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之中去,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应对,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休克”的状况。
4层次性原则
文化有其层次性,因此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这也就是说,语言文化知识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教师不可能通过一次或若干次的关于文化的讲解就能让学生对异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有选择地、分阶段的讲解以使处于初级层次的学生首先打好英语语言的基本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介绍应限于其浅层文化,如词汇、术语、专有名词、谚语、成语和习俗等。而在较高级的阶段,则要从交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避免文化上的误解和冲突。另一方面,贯彻层次性原则还要求教师要考虑同一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对语言文化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的不同这一因素。考虑到这一点之后,教师在文化引入的选择上,就会设法既使程度稍差的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又使层次稍高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
二、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英语报刊中,新闻报道的题材包罗万象,词语浩如烟海,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教育等广泛的领域。面对如此状况,教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做到面面俱到,相反,必须根据对学生进行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需要而有所选择。笔者认为,这种选择很重要,选择应以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
1思想意识
思想意识中包括英语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等。例如,宗教代表着英语国家某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信仰
,同时也体现出了那个时期、那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基督教、圣经及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对欧美国家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该国的新闻媒体中的成员,其记者在写新闻或介绍他们的某些政界人士的
政见或讲话时,引用一些宗教经典就是很自然的。如,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圣经》,意为“灾祸将至的预兆”);再如Pandora’s
box(意为潘多拉的魔盒。该典出自希腊神话,比喻“灾难之源”或“是由于不明智的干预而引起的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此类词汇或短语常常会见诸英语报刊。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只从字面上对之加以解释,那就会造成误解。
2政治历史背景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无论是其中的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与该国的历史发展和政治制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报刊中,政治总是其中的重头戏;而在关于政治新闻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又常会针对自己的读者群而大量地使用一些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方式。如,meet
one’s
Waterloo(1815年,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德、荷等国联军,在滑铁卢与拿破仑决战,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从此一蹶不振,被放逐到一个海岛上,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个成语是大败或遭到决定性的惨败的同义词,如果我们对该历史事件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能很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反之,则不可能对之有准确的理解。
3文学艺术
无论是英语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关于文学艺术的历史。传统逐渐积累沉淀,就形成了他们的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所特有的文化喻意。英美报刊文章中常包含着英美国家深厚的关于英美等西方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古典文学的底蕴。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把尼克松访华说成是Nixon’s
Odyssey to
China。其中,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一部英语史诗,该史诗描写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如此表述,则是意在用来喻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过程的。对此,如果我们不了解Odyssey在这儿是“漫长历程”之意,那么我们就难以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正含义。
三、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虽说是教学应因材施教,虽说是教无定法,但在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肯定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肯定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对比类比法
对比类比法是指将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与不同。英语报刊中的新闻报道均具有时新性,反映的是其最新的时政动态。所以,将中英文化的比较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中,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的意识,有助于化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例如,对“吴老师”的称呼,绝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按中国的习惯总会使用teacher一词,中国老师也会认为这很自然,可英语本族语者对此则会很反感,认为这是不礼貌的。teacher是一种职业,不能作为称呼。我们可以说Mr.Wu,但不能说Teacher
Wu。Sir可以被作为尊称来称呼老师,如Thank you,sir类似的还有madam,Miss,Mrs.和Mr.
2扩展性
教师在讲解某一词汇或介绍某一背景知识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该词或该背景知识的表面意义的讲解上,而应该扩展该词的文化内涵,或应对该背景知识加以延伸。词汇构成了语言的物质外壳,而在其物质外壳的后面则隐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history一词,由其构成可以扩展到英语语言和文化中的性别歧视问题;而当谈到数字“13”时,就不应该只讲“13”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厄运,而应该将其扩展到中英数字文化中的异同中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
英美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传统教学资源是纸质教材和英美报刊,资源的局限性造成了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也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等问题的出现。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报刊,其特点是它的时效性和时新性。由于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能使用的往往都是“旧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英语语言文化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可以使英美报刊选读课的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样,同时也能消除传统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存在的总在使用“旧闻”的尴尬状况。首先,教师可以登陆英语国家各大权威报纸的官网,取得他们最新的新闻报道。其次,教师还可以针对自己要阅读的报刊文章或新闻报道,收集一些与该类报道相关的英语国家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图片、电影、电视、幻灯和录像等资料,以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㈧ 如何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创设轻松自由的英语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负担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焦虑心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的想法与教师想要的标准答案不同,产生一些紧张、畏惧、焦虑与退缩的心理,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教师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给学生的自主思考留下时间与空间,对学生的想法采取包容的态度,学生就会减少这种心理负担。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轻松的、自由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往往放在引导学生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达到一致的地步,忽视学生内心对这些观点的看法与态度,忽视学生内心的疑问,教学环节基本上不存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这一内容。除了在教学环节缺乏批判性阅读之外,教师甚至会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采取压制的态度,严重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在这种长期压抑的阅读学习之下,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阅读教学中就会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质疑。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要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二、引导学生形成学会质疑的良好习惯
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首先,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想法直接影响着读者,读者要试图接受它。其次,读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读者既可以赞成作者的观点,又可以反对作者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但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是重视作者对读者的影响,而忽视读者对作者的反馈。即使读者有自己的想法与质疑也是被限制在一定的模式之内,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换句话说,每个学生都有质疑的潜能,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这种潜能,并不断使其发展下去。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学会通过激疑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激疑,引导学生快速地发现一些疑点,进而思考与探究,多角度、深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提出问题,形成学会质疑的良好习惯。(2)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质疑的方法给予指导,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保证质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批判性阅读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时候,需要认识到批判性阅读的真正内涵,批判性阅读是对作者观点的一种质疑,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批评。批判性阅读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与机制选择。因此,在教学中,并不只是一味地批评与质疑。首先,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判断,积极地保留,消极地批判。同时,阅读教学中的批判要科学、合理。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促使批判性阅读更加的科学合理,
促进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势在
必行。一线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观点,不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要打破原有的局面,以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其思维结构为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探究表层意义上,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层次意义,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发现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从多角度考察合理性以及检验在更大背景中的适用性等复杂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